“地區代表隊”台灣:被套7年 救市無奈成接盤
1997年7月,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間接促使了台灣政府醞釀成立一個常態性的金融穩定機制,來確保台灣整個經濟市場的穩定,維護經濟安全。1999年7月,台灣當局提出設立“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簡稱“國安基金”)的設想,2000年經台灣“立法院”通過後正式問世,是一種以公權力來保證實現行政意志的經濟管制行為。
2000年3月“國安基金”首次啟動入市,當時因選舉導致台海局勢緊張,台股指數巨幅波動,“國安基金”動用514億元進場托市。當年3月20日到4月1日,追加27億元入場。
同年,台當局宣布停建“核四電廠”引發政治風暴,股市跌破6000點後繼續重挫,“國安基金”10月動用1200多億元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救市。
很明顯,台灣當局的救市無奈地成了接盤,從10000點接到了3500點,直到7年後指數回升到9000點時,才悄然退出。可謂真是高風亮節。
日本:7年救市 高收益為日後資本市場發展提供資金來源
1962年,日本發生“股災”。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看來,這次股票市場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在於結構性問題過多而導致系統性風險爆發,該輪“股災”也視為可影響到包括銀行等金融系統整體安全的證券危機。1964年,作為救市基金,日本共同證券基金共向股市投入1905億日元資金,相當於當年股票總市值的約6.9%。這一舉措也令日本股市在當年上漲了50%,日經指數也隨之收複1200點關口。
1965年1月以後,以銀行業為最大出資方的日本共同證券逐漸枯竭,並漸漸淡出歷史舞台。同月,由證券業主導的日本證券保有組合成立,以野村證券瀨川董事長為首的證券業救市方案繼續扮演救市角色。該基金最終於1969年1月份解散,其所獲得的收益高達490億日元,其中一半捐給了資本市場振興財團,這也為日後日本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來源。
不難看出,各國和地區政府對於“救市”的態度都是堅決而富有行動力的。資本市場出現意外的波動和危機,無不是由於一些惡意的操作導致。政府監管部門在資本市場動蕩之際,果斷出手,非但不是市場化改革的倒退,而是對市場規律認識加深,對監管者角色理解到位,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一種保護,不折不扣是對市場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