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肇松:原爆40秒之永恆教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9 00:22:58


 
  20萬人參與“曼哈頓計劃”

  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動員20萬人,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區的37個秘密實驗室和工廠日夜趕工,到1945年初已花了20億美元(以現在幣值換算達260億美元)。就在此“曼哈頓計劃”有了突破,發展出兩種型態的原子彈,一種以鈾為原料綽號“小傢夥”(Little Boy),一種以鐪為原料綽號“胖子”(Pat Man)。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 Alomos)沙漠試爆成功的是“胖子”。科學家對“小傢夥”非常有信心,認為根本不必試爆。但“小傢夥”的問題是,鈾原料提煉不易,生產極慢。

  因此,奧本海默在“胖子”試爆成功之後第三天,致電他的主管葛羅天少將(Leslie Groves)建議暫緩投擲第一顆生產出來的“小傢夥”,而加速生產“胖子”,估計在3個月內可生產15顆,可配合1945年11月1日美軍登陸日本的預定日期使用。葛羅夫的答覆是,由於軍情緊急,無法等到11月份,必須先投第一顆“小傢夥”和第一顆“胖子”,視日本軍方的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投擲。“胖子”試爆之前,參與其事的科學家打賭,其威力應是相當200噸黃色炸藥,試爆之後測得威力達到100倍,相當於黃色炸藥1萬5千噸至2萬噸的威力。“小傢夥”的威力尤有過之。

  接下來是選擇轟炸城市的敏感而重要的問題,美國官員主張,原子彈的威嚇作用應該比其軍事效果為重。在一次高層會議中,當時杜魯門總統的副科學顧問詹姆士‧康納特(其後曾任哈佛大學校長)建議,投擲目標應該是人口輻輳而擁有軍事設施的城市。奧本海默曾提出輻射傷害的問題,但當時也並不確實知道傷害有多大。

  日本古城京都是第一個“獲選”的城市,廣島名列第二。根據後來解密的美方秘密會議紀錄顯示,京都獲選是因為美官員認為這個文化古城中住滿知識份子,原子彈對這些知識份子所造成的震撼和傷害,對日本人將特別有影響力。其後因戰爭部長史汀遜堅決認為這個文化之都應予保存(史汀遜年輕時代曾訪京都,對京都的古寺特感興趣),杜魯門決定排除京都,由廣島“取代”,兩城人民的禍福就此改變。

  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仍有人對投彈持保留態度,例如氫彈之父泰勒就認為有必要先在東京灣作一次試爆,也有人認為應該先給日本當局作最後警告,奧本海默認為這些想法均窒礙難行,力主照計劃投彈。最有影響力的聲音來自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他在波茨坦會議中告訴杜魯門總統:“必須給日本人一兩次電擊,那樣日本政府才有光榮投降的藉口,也才能避免日本軍人走上困獸之鬥。”

  杜魯門最後決定:在1945年8月3日之後,也就是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限期之後,一俟天氣許可,即刻在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杜魯門其後為他下令投彈辯護說,如果不如此,而採用原先計劃的登陸戰,則雙方軍人和日本平民的死亡人數將在百萬人以上。登陸戰並未發生,杜魯門的說法無從證實,卻也無從挑戰。

  8月5日,在距離日本2000哩的太平洋帝尼安島上,第一顆(小傢夥)結合完成,裝進名叫“艾諾拉號”(Bnola Gay)的B29重轟炸機,6日,清晨2時45分,由指揮官兼駕駛員保羅‧提北茲率領的機隊由基地起飛,6個半小時之後,抵達廣島上空,在當地時間8點15分投彈,僅比預定時間晚半分鐘。

  提北茲事後回憶,投彈之後他回頭望去,只見飛機底下的廣島只剩下一層灰,一陣煙,到處沸騰,冒出泡沫。提北茲說:“我管它叫焦油城市〝a pot of boiling blackoil!〞提北茲可能不知道,在這焦油城市的灰塵中,躲著昏迷過去的18歲少女田中萱子,在昏迷之前,還對他駕駛的B29招手喊道:“嗨!安琪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