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4日電/中國是抗擊法西斯最早的國家。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是孤獨作戰的。其他國家雖然對中國表示同情,但懾於日本法西斯的淫威,投鼠忌器,並沒有給予中國實質上的支持。可以說,中國的堅持,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保留了火種,樹起了旗幟,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人民日報》今天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研究員張躍斌的評論稱,中國是抗擊法西斯最為艱苦的國家。在主要的反法西斯國家中,中國是唯一的落後的農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適值五千年歷史上最為艱難的轉型期。近代以來的積弱積貧,尚沒有得到改觀;不平等條約的枷鎖還沒有掙脫;國家建設剛剛起步,尚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統一政權。此時,日本法西斯以優勢的軍力,妄圖一戰而擊垮中華民族。可以說,多重困難的叠加,使得中國人民背負的使命格外沉重,贏得勝利的希望格外渺茫。中國人民幾乎是以血肉之軀,築成了抗擊日本的萬里長城,其艱苦性、悲壯性為世界歷史所僅見。
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獨特的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日戰爭並非一場痛痛快快決出勝負的戰爭,但抗戰的旗幟始終高高伫立,日本法西斯休想讓中國人說出“投降”二字。這是耐力的考驗,更是意志的考驗。日本法西斯的重要理論之一,就是將中國建設成其統治世界的後方基地,所謂的“王道樂土”“東亞新秩序”,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上述理論的延伸。法西斯的夢想沒能得逞,對於世界是何等幸運!
二戰之後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基礎之上的,但是並沒有真實反映各個國家對戰爭的貢獻程度。在抗日戰爭後期的國際舞台上,中國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遺憾的是,後來的世界歷史發展為冷戰,二戰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主導了國際格局。在東北亞,美國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冷戰的前哨陣地。顯然,對於戰後的東北亞,美國對利益的考慮大過了道義的考慮。它相信可以馴服日本,並永久控制日本。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二戰後的東北亞秩序是扭曲的,中國因為致力於內部事務而被邊緣化了。日本依附於美國,沒有道德上的反省,而汲汲於利益的追求。正是在美國的庇護之下,其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後來又向政治、軍事大國的方向邁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開始惡化,抗日戰爭的成果有丟失之虞。
彰顯抗日戰爭的意義,需要正本清源,深刻認識當今國際秩序所欠缺、所忽略的一些因素,從而使我們有所思考,有所觸動。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中國在今年開展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正是為了捍衛抗日戰爭的精神和成果,也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精神和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