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香港精通兩文三語者仍較少,認為應繼續加強有關政策,以英語和普通話與內地及世界各地聯繫,以促進經濟利益,同時維持本身的粵語優勢,讓社會和文化發展。而在政策上可通過教育體系提升高階口頭和書寫英語的水平,及推廣簡體中文書寫,制定涵蓋繁簡體字讀寫能力的“雙語文能力”框架。
兩文三語不精 窒礙管理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白景崇認為,普通話日常生活及商業應用上越趨重要,但由於粵語仍然是絕大部分港人的主要運用語言,移居香港者亦會學習,他們原有語言亦可增加本港的語言多樣性,因此粵語被取代的可能性仍然偏低。有份參與研究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陸鏡光則指,本港精通兩文三語的人士為數不多,或會窒礙一些高層次的如金融和政府管理層面等溝通。
另外,該研究指,香港居民運用27種主要或少數族語言,並分佈在不同地區,語言多樣性應受到肯定。不過,針對當局普遍將在學的南亞語系居民稱為“非華語學生”,研究認為有關說法屬不準確標籤,有誤導和潛在歧視成分,認為應稱“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避免構成排斥或為他們帶來挫折感。
來源: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