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參加演練的空中梯隊(8月23日攝)。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本周四,北京市中心將舉行盛大閱兵,紀念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在西方,許多人將看到軍事裝備和軍人方隊,這些無疑是閱兵的核心。相比之下,鮮有人記得一個支撑這場閱兵的歷史事實:中國是後來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場戰爭的第一個參戰國,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是美國和大英帝國的盟友。
據美國CNN新聞網報道,今天,西方似乎已漸漸忘卻中國曾為盟軍最終勝利發揮重要作用,這讓許多中國人憤憤不平。中國人在那場戰爭中遭受的苦難毋庸置疑。1937年至1945年8年間,約1400萬中國人死亡,多達1億中國人流離失所。
中國對二戰的貢獻真那麼重要嗎?想搞清這一點,不妨做個假設。1937年7月7日,中日軍隊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衝突,由此導致全面戰爭。一年後,即1938年夏天,中國的軍事形勢變得危急。華東多數地方,包括上海、南京和武漢均告淪陷。當時,國外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堅持不住,最可能的結局是日本戰勝中國。
但當時中國領導人、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與其似乎不可能的盟友共產黨一起,拒絕投降,轉而撤退到內陸地區繼續抵抗。這個決定改變了亞洲的命運。
如果中國1938年就投降日本,後者將控制中國二三十年。日軍可能調轉向蘇聯、東南亞甚至英屬印度。歐洲戰爭與亞洲戰爭可能絕不會像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那樣連成一體。
但中國人堅持住了,“珍珠港”事件後,戰爭變得真正全球性了。西方盟國和中國在戰爭中一致對日。中國被當做盟國的一員。但中國的資源遠遠少於其他盟國,這造成西方與中國對中國二戰貢獻看法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