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考慮到過去幾個月的情況,不難理解中國為什麼對自由市場力量逐漸失去了熱情。中國政府習慣於把持經濟的控制大權,只在自己說了算的前提下允許經濟自由化,而不是聽任自由市場決定經濟自由化進程。如果說上證綜指的劇烈波動可以為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是什麼樣子提供參考,那麼還是選擇一種更馴服的資本主義(中國領導層長期以來更青睞這種資本主義)為好。
英國《金融時報》9月8日載文《中國面對貨幣政策“三難困局”》,文章說,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堅持這樣的錯覺有多麼危險。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承諾讓市場力量發揮“決定性作用”時所承認的,中國不能僅僅依靠官員的聰明才智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資源必須能够自由流向最需要它們的地方——即使這麼做短期內會為那些一直以來受政府幹預措施扶持的部門帶來痛苦。
當涉及的市場是宏觀經濟市場時,市場自由化的難度顯著加大。在這方面,中國已經認識到,它對貨幣政策“三難困局”的免疫力,并不比其他任何國家強。政策制定者或許希望同時擁有資金的自由流動、對國內利率的掌控以及穩定的匯率,但三者不可兼得。資本總是會追求最高的回報,從而將利率或匯率兩者之一推至平衡所需水平。
多年來,中國央行通過積累越來越多的美元外匯儲備吸收了流入中國的資金,這種大規模資本流入掩蓋了上述三難困局。然而,自2014年年中以來,資金流向已經逆轉,令中國外匯儲備減少了近3000億美元。這可能是中國央行上月決定讓人民幣貶值2%的原因之一。若資金繼續流出中國,人民幣承受的壓力只會進一步加大,為更多投機資金跟風出逃提供又一個有力理由。
面臨貨幣危機時,政府的第一反應就是期待這一危機自動消失。這是有可能的:中國還有其他刺激經濟的手段,令其能够支撑起維持人民幣走強所需的緊縮貨幣政策。中國央行仍持有逾3.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足以抵擋資本按照現在的速度外流兩年。一些人會禁不住認為,過去這個月的市場動蕩只不過是一場短暫的夏季風暴、證明了市場的非理性,只要拿出足够決心來面對,它就可能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