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新審視智庫的“行業背景”,讓智庫研究回歸“職業屬性”。各類研究機構本來都是因行業而設,如政府類的主司宏觀政策研究,高校類則根據各自特點(有人文的、理工的、綜合的)主司教育政策研究,黨校類則主司黨的幹部政策研究,企業類則主司微觀生產運營政策研究,等等。改革開放後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使得上述研究機構都無一例外地湧向經濟研究領域。比如強調生態經濟,那就都一窩蜂地謀劃如何“啃”生態經濟的“骨頭”,結果是丟掉了本行業的“芝麻”,但揀回來的卻不一定是“西瓜”。最受損的是社會治理這個多面體卻患上了“營養單一綜合征”。由此看來,應該讓智庫研究回歸“職業屬性”,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在智庫參政的議題上百花齊放。回歸“職業屬性”也不是簡單地回歸過去,而是有分有合的創新型回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作者:江西省委黨校江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歐陽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