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再往下去,問題便來了,羅馬帝國(西元前27年—476年)和秦漢朝(西元前221年—220年)的歷史有所重疊,那我們究竟仍以時間為軸線,還是以文明為分界?而這問題愈往近代愈見嚴重,到18和19世紀,歐洲各國並起、非洲美洲殖民地競逐、中日韓歷史的轉折,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講解“同一個時期,世界各國同時進行的各種活動”?結果,回歸後學生的史識有多高,民族認同有多深,從他們去年在“佔中”上的種種行為和言論,不是明證嗎?
假如中國內地永遠是弱不禁風的清末,或是軍閥割據的民國,那個“中國愈衰敗,香港愈繁榮”的規律可以繼續書寫。然而,自內戰結束後,百廢已興,百年來的屈辱史終於掀過了,特別是踏入九十年代後,中國內地經濟全面起飛-----歷史上,香港人首次面對一個強大的中國內地。過去五六十年來,香港社會都是在俯視中國內地,香港發展更好更快更現代,也自覺更文明。但這種俯視在過去十年無以為繼,反而要倚靠他們看不上眼的人來救經濟,內裡的滋味,冷暖自知。所以,部分港人只能在心理上把自己打扮得更文明、更普世來重建這種優越感,並從各方面來突出“我”跟中國內地的不同,一方面是一種阿Q的勝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唱衰中國內地,形成病態的、反中的本土認同。
這樣下去,香港必然自絕於中華,自成孤島,一個涼薄又與十三億同胞隔閡的孤島,其舉目無親、自找麻煩可以想見;一個天然資源缺乏的自由港自我封閉了,其經濟衰落、自行邊緣可以想見;一個沒根沒歷史的城市,其價值混亂、認賊作父也可以想見。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不要以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就能扭轉頹敗,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在意識上,經濟好不好都不能夠緩解這種病態,還是會好了傷疤忘了疼;香港經濟這幾年好了,一些港人便“吃了奶又罵娘”。對付幻想的最好方法是讓部分港人認清事實,“去殖民化”是香港當務之急,是香港擺脫現在沉淪困局的唯一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