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編者按:當地時間10月8日-9日,由中國察哈爾學會、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和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公共外交國際論壇在柏林舉行。來自中國、德國、荷蘭、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韓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的40餘名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察哈爾學會、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和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協會三方經過熱烈的討論,最終達成了“2015柏林共識”。《柏林共識》內容如下:
自2012年起的過去四年間,在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的贊助下,中國察哈爾學會、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協會建立了中歐智庫合作關係,共同探討公共外交事務。該合作致力於動員中歐雙方公共外交的實踐者、學生和學者,針對中歐公共外交的概念、認知以及實踐進行探討。在開放與合作的精神氛圍下,以“智慧”、“文化”和“城市角色”為主題,我們分別在中國北京、荷蘭海牙、中國上海舉辦了三屆公共外交國際論壇。
2015年,第四屆公共外交國際論壇於10月8日至9日在德國柏林召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召開之前,此次國際論壇聚焦於公共外交與國際公共產品(CPGs)的相互關係,吸引到了來自印度、韓國、日本和美國的專家。此外,來自印度、中國和歐洲的專家聚集一堂,進行了一場晚間小組討論,主題為“有關氣候的理解與誤解”,成為此次論壇的一大亮點。
論壇期間,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世界正處於歷史性變化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未來緊密相連,這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全球環境變化使我們意識到“全球公民精神”的重要性。這對外交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國際公共產品方面,我們發現在一些問題上,中歐之間存在契合點。同樣,在應對全球環境問題方面,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符合我們雙方的具體、現實利益。此外,與會人士還指出,在一些非傳統安全問題上,儘管分歧依舊(特別是在國家主權方面),但雙方仍存在共同利益。
在全球化數字時代,國際公共商品(GPGs),作為個人與社會權益,應該成為外交發展的新基礎,因而需要制度化及有效的管理,以促進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
如今,在公共外交領域,我們並沒有唯一的規範框架。由於歷史文化不同,中歐雙方也意識到,在公共外交領域,我們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同利益相關方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全球公共外交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不同形式的外交手段,包括數字外交、氣候外交和科技外交。在這一背景下,中歐之間建立一個共同的公共外交戰略,似乎存在著一些障礙和挑戰。
中方與會人士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一種“國際公共商品”,目的在於共同實現現代化。當然,“一帶一路”戰略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闡釋。在促進“國際公共商品”新外交的過程中,各方社會參與者,包括智庫、大學和非政府組織,需要發揮重要的作用。
公共外交需要更多的跨境思維。在進行跨境環境合作,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科技的影響以及非國家行為體的崛起過程中,這種跨境思維尤其有效。
與會人士決定,中歐雙方將繼續進行實質性的討論磋商,開辟新思路、新手段,促進理解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