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今天,翹首以待的習馬會拉開歷史帷幕,就在今天,習近平與馬英九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
兩岸關係66年來,歷盡坎坷滄桑,回顧歷史,不甚唏噓。這是中國人的磨難,也是中華民族的傷疤。正因為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有識之士匯聚各種智慧,用盡各種辦法,善待它、化解它、推動它、呵護它。在習馬會成功舉辦之際,必須看得到歷史的艱難鋪墊。
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歷史進程與演繹的必然。
至於“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則是當然,沒有這一政治共識,就不會發生習馬會的歷史瞬間。所以,一中原則是前提。
與此同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歷史精彩的一刻,能夠誕生在習近平與馬英九之間,自有其特殊性,有個人的因素,不會無緣無故就巧遇的。
習近平堪為大陸領導人中最了解台灣、最關注兩岸關係的一位。他長期在與台灣關係最為密切的福建工作,台灣朋友多得不得了,為他了解台灣、理解台灣打下了厚實的功底。因為了解,他對台灣問題的思考最有自己的個人色彩,因為理解,他的對台言行最為溫和、最有個性。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後發表過12次涉及台灣問題的講話,很特別之處在於,習近平不斷在講情感、講命運、講和平、講夢想。習近平把原來中共的“兩岸一家人”的提法改為“兩岸一家親”,一字之改,意涵高低立現,情感的匯聚,如此強烈。習近平還有這麼一句形容兩岸關係的名言:“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將心比心,這是習近平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出發點。
所以,當一個能夠理性且又有感情的中共領導人來審視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時候,他更多的是看到了機遇!
同樣的,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的個人因素也是那麼的鮮明突出!
通過7年來對馬英九的觀察,我們應該充分了解他了。他不是一個長袖善舞的政客,但他是一個有政治家風範的人物;他不是一個統派人士,但他是一個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政者;他受制於台灣內部的藍綠惡鬥,施展不了政治才華,但是,他有戰略家的氣魄,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把自己送上了歷史的高峰。
馬英九執政之初一心要做“全民總統”,不敢重啟“國統綱領”,錯失了最佳的歷史機遇,令兩岸有識之士捶胸頓足。執政之時無法撥亂反正,讓台獨思潮繼續泛濫,也引發了兩岸輿論的批評。但是,他頂住最大的壓力,竭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就了今天的兩岸交流盛況,也為今後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打下厚實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把“東亞火藥桶”台灣海峽改造為“黃金海峽”,更是成就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