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在近期中國外交閃亮的“歐洲季”間隙,有關中日韓關系的話題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時隔3年5個月後,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於11月1日在首爾舉行。會後,三方發表了《旨在實現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或許有人認為此次會談并未捧出太多實質意義上的成果,但三方能够重啓會談以及聯合宣言能够簽署,這本身就是頗有分量的成果。
法國《歐洲時報》11月5日載文《信則進,中日韓關系再出發》,文章說,作為東北亞乃至世界格局中的三個重要國家,中日韓三國對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三個國家如能增進互信、加強合作,他們的關系將從這裡再次出發,并可促進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不可否認,近年來,中日韓三國在歷史問題、領土爭端等方面屢生齟齬——當然,這主要是中日、日韓之間。特別是在安倍晉三2012年重掌日本政權以來,讓中日、日韓關系降至冷戰後最差水平。在東亞上空陰雲密布的外部環境下,始於2008年、本應每年舉行一次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隨之擱淺。
或許,一些人還會用“政冷經熱”來形容近年來的中日、韓日關系;或許一些人還在寄望著“政經分離”的處事方式。然而,經濟與政治本就無法割裂地存在,長此以往,“政冷”必然會給“經熱”澆上一盆冷水。因而,要為“經熱”保溫,必然要改變“政冷”的局面,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中國經濟步入深層次調整期,加速發展的亞洲經濟日益緊密化等大背景下,亟待磋商的課題堆積如山。在共同的經濟利益面前,中日韓也有了某種“默契”——探索并尋求關系轉圜的默契。而本次領導人會議的重啓,“從某種程度上釋放了中日韓三國合作回暖的信號”(中國前駐韓國大使張庭延語)。加之李克強11月1日還應約與安倍單獨會晤,雙方表態都較積極。三國正努力走出近年來充滿“負能量”的局面,朝著合作的正面議題重新出發。
有觀點認為,東北亞政治氛圍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而自這一點出發,到底走向何方,則由各方今後的具體行動所決定。
誠然,就目前來看,影響中日韓關系“求進”的因素并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