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從LED到面板,中國已產能過剩。半導體方面,中國也步步進逼。未來兩岸供應鏈還有合作空間?
答:全世界的經濟都在競合。這是既競爭又合作的時代。合作的話都好說,誰做主,才是關鍵。至於該怎麼合作?就是誰強,就聽誰的。譬如中國大陸汽車業,過去30年來的政策是“市場換技術”,定了兩個50。外國車廠到中國設廠,要跟中國大陸車廠合資,另外一個是當地製造比重達50%。政策實施2、30年。但等特斯拉電動車一出來,中國大陸自己檢討,在地有多少工廠有能力設計一台汽車的底盤?一個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國,底盤設計水平竟然那麼低,顯示過去技術根本沒有生根。所以,中國鼓勵自主創新。從2025、2035,要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汽車業如此,半導體業也是。
我有幾個看法。第一,優劣互補,共創雙贏。譬如我跟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合作。網路他們有優勢,我有硬體優勢。對他們來說,是虛實整合,軟硬整合;對我來說,是硬軟整合,實虛結合。這就是優勢互補,共創雙贏。不只跟中國,我們也跟日本軟銀創辦人孫正義合作。我幫軟銀代工Pepper機器人。但絕不只是代工企業,我們專利每年在台灣都是第一。為什麼我跟孫正義能一拍即合?我們在矽穀談,他就說,“Terry,你幫我做這個東西。”我們光做機器人手指,就花了2年時間。當然,這當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一定要不同的技術領域、不同行業,優勢和劣勢互補,來共創雙贏。
第二,技術取勝。不要用數量取勝,否則最後的結果就是雙輸。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繳稅在台灣,我媽媽九十歲,四代同堂,在這裡我很快樂。所以,我還是強調,和平、穩定、發展。我們要趕快發展,因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