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昨日投票。(中評社 莊恭誠攝) |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記者 傅若拉)第五屆香港區議會選舉昨日投票。中評社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的“助選義工團”中,不乏在內地出生或成長的旅港青年。儘管候選人並沒有要求他們用粵語“助威”,但很顯然的,他們用粵語與市民交流的頻率依然明顯高過使用普通話。問及原因時,一名義工舉起貼有候選人照片的手板擋住嘴,小心謹慎地回答道,“怕對手以此作為攻擊藉口,因為有內地背景會引來麻煩。”
這樣的說法並不無道理。今年2月,香港大學一位二年級內地生葉璐珊參加學生會競選,卻因其“內地背景”飽受非議。葉璐珊從小在廣州長大,精通粵語,針對她的指控主要源於港大校園媒體Campus TV反覆播放一段視頻,內容是一位匿名人士聲稱葉璐珊帶有“內地背景”,因為葉璐珊曾邀請某政協委員參與晚宴。在這樣的政治氣氛已經滲入香港社會方方面面的情況下,區選候選人及其助選團隊刻意避免使用普通話,無可厚非。
不過,記者試圖以普通話採訪周邊一位正在積極競選的候選人,並未遭到拒絕與掩飾,相反受訪人在緊張的選舉時間中百般擠出時間、自然大方地以普通話回應。當記者抱著擔憂情緒問及“助選義工有內地背景會否影響選情?”時,該候選人回答道,“不會的,對於支持我們的友好人士我們都歡迎,但是如果說他對香港更加熟悉了解的話可以更好、更細緻地知道我們地區的一些問題。”
這一答案讓人甚是欣慰。
或許在新聞人中,類似“葉璐珊事件”這樣的極端個案才更加容易被媒體報道並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個別事件”是否真的具有普遍代表性,卻是另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這就好似人咬狗會成為新聞,但現實生活中人往往並不會去咬狗一樣。
所以,願我們更多去相信簡單地說幾句普通話並不會引發港人不快,真正引發問題的,是兩地之間還尚未彌合的各式理念,以及港人對過去的執念,也願香港與內地未來的交流更加融洽、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