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中國的海外安保事業的起步是2004年,這一年的6月,11名在阿富汗的中國工人遭武裝分子機槍掃射後身亡,引發了政府與社會的高度關注。中國“走出去”企業的先導,特別是高風險國家擁有大量項目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企開始認識到海外作業的安全風險問題,開始把海外安全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企業日常經營工作之中,成立或擴編了專門的海外安保部門,併購買專業安保企業(主要是西方和當地安保公司)的服務。當年中國首次提出了海外利益的概念,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務司正式運行。
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很快就發現單純依賴外國安保公司的不足,當地的保安公司大多缺乏專業性,人員素質低下,缺少責任心,關鍵時刻往往無法信賴;西方的保安公司雖然具備極高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但服務的價格不菲,雇傭一個西方保安的價格相當於7個當地保安。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經驗積累之後,中國企業開始招募中國自己的保安派駐海外,作為當地與西方保安力量的補充。中國自身的海外商業安保力量也由此起步。
2010年8月,商務部、外交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國資委、安全監管總局、全國工商聯聯合發布《境外中資企業機構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商合發[2010]313號),其中明確規定企業要承擔海外安全的風險主體,同時規定海外派出人員必須進行安全培訓,“不培訓、不派出”。這一政策創造了一個海外安全培訓市場,同時也催生了一批專業從事海外安全培訓的公司。這支力量與上面介紹的派駐海外的安保力量相結合,形成了目前中國海外商業安保企業的基本經營模式,即“國內以培訓維持日常生存,海外爭取派遣項目贏得利潤”。
目前中國的海外商業安保企業的現狀可謂“魚龍混雜、躍躍欲試”,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和國際暴力恐怖主義的上升,很多人都看到了海外商業安保的市場前景,紛紛打出發展海外安保的旗號。從公開宣稱上看,號稱有海外業務的安保公司有十幾家,而實際上真正形成業務規模的可能只有少數3-4企業,而且現有的業務也僅限於安全培訓和人員派遣。
毫無疑問,中國現有的海外商業安保企業的能力與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海外安保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這個差距只能通過購買西方和當地安保公司的服務來加以彌補。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國際上,私人商業安保是一個巨大而成熟的市場,市場規模估計在2-3000億美元左右。在這個市場上,歐美國家的安保公司處於領先位置,全球排名前三位的商業安保公司分別是英國的G4S(傑富仕),瑞典的Securitas(塞科利達),西班牙的Prosegur(保賽固),均為上市公司,2014年的市值折算人民幣分別達410億、237億和250億。其中世界最大的G4S在全球的雇員有62萬,是僅次於沃爾瑪的全球第二大雇員企業,每年的營收180億美元,2012年倫敦奧運、美國的很多駐外使領館都是它的客戶。中國“走出去”企業購買的安保服務也主要來自這幾家企業,例如中石油在伊拉克的項目就聘請了G4S的專業保安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