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幅為6.9%,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國GDP產業結構在繼續優化,今年三季度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發言說,“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同時,習近平預計,今年中國經濟預計實現7%左右增長,其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前幾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多。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只是“臨時的幹旱”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逐漸轉換到中高速,各種形式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再次抬頭。
對此,《人民日報》2015年11月30日的評論文章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同樣如此。短期來看,可能有壓力;放在更長周期來看,不過是波浪前進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彎道。”
《人民日報》的上述評論文章借一系列中國經濟數據對“四個沒有變”進行分別論證。
首先,“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預計年均增長近8%,是世界同期平均增速的3倍;繼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邁過“10萬億美元俱樂部”的門檻;同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
其次,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5%,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6%,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至少還有25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而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平均能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
此外,我國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餘額均處於安全綫內,外匯儲備連續九年穩居世界第一位,資金量充足。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鐵路、保障房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加速進行,“互聯網+”不斷孕育新產業、新業態、新項目。
最後,我國這幾年從消費對經濟60%的貢獻率,到服務業撑起半壁江山;從互聯網經濟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力量,到單位GDP能耗連年下降,無不表明,經濟結構正在得到優化,我們正從“煙囪工業”向更現代的經濟結構轉型。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認為,中國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不過是“臨時的幹旱”。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後。
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和英國首相卡梅倫共同出席在倫敦金融城舉行的中英工商峰會時強調,中國經濟運行將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不會硬著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