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電/多年來懸而未決的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或於明年全面推進。《經濟參考報》記者13日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第十三屆中國改革論壇上了解到,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多個領域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很可能在“十三五”期間實現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進展的關鍵環節價格改革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突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今年出台了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目前保留的中央政府定價項目僅為20項,比2001年定價目錄減少80%左右;非居民用天然氣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已實現並軌,居民階梯電價在除新疆、西藏外的省份全面實施,階梯水價、階梯氣價制度正逐步建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顧問、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宋曉梧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的市場化程度仍然相對較低,這也造成了經濟發展扭曲和權力尋租的空間。不過,多位專家分析表示,這些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在“十三五”期間有望取得進一步突破。
土地要素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陶然表示,我國城鎮化仍需適度增加建設用地,即使工業建設用地未來不再需要大幅度擴張,甚至總體上看還應該有所收縮,但局部地區工業用地還會增加,更重要的是,2.6億流動人口及其家庭成員入城定居,以及未來每年1500萬左右城鎮新增人口所需生活用地,都需要持續、穩定的城鎮建設用地投入作為基本保障。
而在資本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中,金融市場化改革尤其是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備受各界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應盡快降低對境內外公開市場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在當前環境下,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會出現一定程度貶值,中國央行可以通過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與管理等措施來緩解這一調整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
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劉燕斌認為,下一步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首先需要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其次,要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發揮價格機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調節作用。此外還要通過完善集體談判機制,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