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什麼西方對二戰中的中國知之甚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6 14:19:12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當日是第二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中評社香港12月16日電/二戰在中國持續時間之久沒有其他地方可比,除蘇聯外也沒其他地方死去那麼多人。但一個奇怪的事實是:我們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戰爭知之甚少。

  美國“歷史新聞網”12月13日載文《為什麼我們對二戰中的中國知之甚少?》,文章說,比如1939年長沙中日第一次會戰期間,雙方約8萬軍人傷亡,這是1944年英美軍隊試圖突破德軍防禦的“市場花園行動”中雙方傷亡總數的兩倍多。講述那次盟軍進攻失敗的書有幾百部甚至幾千部。而在任何西方語言中,沒一本書是講述長沙會戰的。諸如此類的對比很多。在西方,巴頓將軍傳記不勝枚舉,但沒一本書是講出色的中國指揮官。在西方,又有多少人知道美國首次在亞洲使用燃燒彈是1944年在武漢?

  不容否認,西方對二戰的歷史記述存在重大偏見。發生在西方的戰爭、東綫戰爭和太平洋戰爭講得最多,而軸心國戰敗至今70年,對發生在中國的戰爭講述仍一片空白。但在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講述抗日戰爭的文獻可謂卷帙浩繁。

  有人說決定對日戰爭成敗的并非是中國。這種理由不具說服力。首先,認為中國在二戰中沒發揮關鍵性作用的看法,絕非共識。其次,當時約有100萬日軍侵占中國。若中國投降,這些人可能轉戰太平洋和東南亞。西方對中國抗日戰爭缺乏興趣的另一可能解釋是對那場戰爭缺乏統一說法。只要大陸與台灣仍敵對,對於共產黨和國民黨軍隊對抗戰貢獻多少的主題就不太可能有共識。但近年來兩岸關系融化弱化了這種理由。

  西方對中國二戰經歷缺乏興趣還歸咎於使用中國檔案的困難。冷戰時期外界無法看到中國的檔案。但現如今,獲得檔案容易多了。且大陸台灣均出版過精心准備的歷史材料。這就涉及筆者認為西方研究中國二戰的主要障礙:中文難懂。該問題并未得到充分認識,卻十分現實。那怎麼辦?答案很簡單:等著就行。在整個西方,如今漢語迅速流行,年輕人紛紛為了未來而學漢語。筆者相信再過一二十年,西方書店將擺滿有關中國在上世紀對日壯烈鬥爭的書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