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記者 黃博寧編譯報道)上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這是一個月以來,兩國領導人的第三次見面。兩大鄰國打得火熱,對中國有何影響?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哈潘特(Harsh V Pant)日前在《日本時報》撰文認為,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是區域態勢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中國固然對“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存疑,然而在這一區域的政策需要改變。
文章摘編如下:
上周,印度總理莫迪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評估兩國“特別戰略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的情形,並回顧過去一年經貿領域多項決定的執行情況。
在莫迪去年的訪問中,日本宣佈在公私領域對印度的投資,將在5年內翻倍達到340億美元。兩人在維持兩國的經濟合作關係,結果也確實不令人失望。
安倍訪日期間最重大的宣佈,是印度決定採用日本的技術修建從孟買到艾哈邁達巴德505公里的第一條高鐵,日本以利息僅0.5%的貸款提供融資。
此舉對日印兩國意義重大。今年年初,日本在印尼高鐵投標上輸給了中國。而印度對過去十年中國在南亞地區基礎設施發展上日益增長的角色抱有擔憂。
這一決定把日本放到了印度基礎設施發展的中心。安倍表示,將同印度分享日本先進的科技和技術,積極動員日本公私部門的參與,以此支持印度。
支持兩國共同開發武器系統發的防衛協定也拉開了序幕。框架協定將提升兩國的防衛和安全合作,使得防衛設備和技術能支持兩國共同的研究和製造。日本還將永久性的加入印度和美國的馬拉巴爾(Malabar)年度海軍演習。
核能協定雖然還有程序要走,日本已經在原則上同意與印度進行民用核能合作,打破了原來不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簽署商用核協議的原則。上個月,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Keidanren)向政府遞交報告,希望早點簽署該協議。雖然兩國政府還在就此問題展開緊張談判,但安倍和莫迪的私人關係為此注入了新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