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嘈雜的噪音,難聞的氣味,空氣中依稀可見的浮塵,馬上100歲的老壽星劉桂蘭老人,年輕時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了近30年,但老人的身體依然“棒棒噠”。老人登山爬樓不打怵,做飯縫紉樣樣行,一口氣能做60多個“俯臥撐”。“吃得好,住得好,比不上自己心態好。要想長壽最重要的是放寬心,做好事。”
14歲進紗廠當童工
20日上午,記者與敬老志願者們一起上門,但此時老人不在家裡。老人的兒子張先生稱,母親每天都要出門鍛煉兩次。張先生講述了母親不平凡的一生。
劉桂蘭老人是即墨下泊山東村人,年輕時家裡窮,她14歲時就獨自來島城闖蕩,成了同興紗廠(國棉八廠的前身)的一名童工。老人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年紗廠裡大概有2000名中國工人,但被50多名日本工頭騎在頭上作威作福。中國工人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拿到的工資連買棒子面糊口都不夠。日本鬼子為了讓工人多幹活,把工人吃飯的時間一拖再拖,一次劉桂蘭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啃了一口從家裡帶來的涼地瓜,沒想到被日本監工看到了,掄起棍子對她一頓毒打。
幹紡織30年練就“無影手”
青島解放後,劉桂蘭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工作條件和待遇得到了改善,還參加了婦女識字班,1951年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母親在國棉八廠幹了近30年,不但自己是紡織女工,還把女兒和兒媳婦手把手教成了紡織女工。”張先生講述,母親工作的後紡車間是棉紡織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環,她每天要推著四五十斤重的棉紗,在70個棉紗錠子前,追著機器的進度來回走動,每天加起來要走好幾十里地。“在後紡車間工作,工人最講究‘眼快、手快’,我們這些年輕女工每分鐘最多接12個線頭,而我婆婆一分鐘能接16個,是我們車間有名的‘尖子手’、‘無影手’。”劉桂蘭的兒媳婦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