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2015台灣政局觀察
--基於選舉、社會與兩岸的視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3 00:29:10


兩場選舉即將塵埃落定,台灣政局再次面臨變動。
  中評社╱題:2015台灣政局觀察--基於選舉、社會與兩岸的視角 作者:王鴻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2015年,台灣政局陰晴不定、風雨欲來,兩岸關系在波折起伏後邁上了新高峰,但也前途難料。在此新年到來之際,觀察 “選舉年”的台灣政治,選戰佈局、社會脈動、兩岸因素等重要指標,對分析今後兩岸關係發展走向起著重要作用。

  “總統”、“立委”選戰是今年台灣政局變化主線

  (一)“總統”選舉態勢底定,但各方內部競爭激烈

  受台灣內外大環境中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國民黨自身應對不當等因素影響,2015年島內政黨輪替氛圍明顯,這場“大選”從起步就進入“九合一”選舉後形成的“藍綠易位”、“國下民上”的軌道。此種形勢下,蔡英文黨內地位日漸鞏固,內部舊有矛盾暫時性地在台面上得到控制。但未來如何分配權力,以及安撫深綠、激進勢力,是蔡英文的新考驗。

  國民黨在執政低迷、連任困難情況下,黨內長期存在的路線之爭—正統路線VS本土路線—又再次浮上台面。以洪秀柱為代表藍營力量,試圖提升“九二共識”,從“一中各表”走向“一中同表”,回歸國民黨傳統價值。但受制於目前的民意和黨意,洪秀柱被迫中途退出臨陣換將。“換柱”雖然表面上凝聚了國民黨士氣,盤活了選戰資源,對防止國民黨潰敗有所助益,但也破壞了黨的初選制度,損耗了黨的形象。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朱立倫及其副手王如玄,能否遏止下滑局面、少輸為贏,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組“總統”候選人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配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本次參選,宋楚瑜氣勢與前景均好於2012年,遭棄保風險降低。但親民黨聲勢上漲,並非自身實力增強,更多是由於島內民衆對藍綠兩大政黨的厭惡情緒發酵,特別是國民黨支持者減少,從而為親民黨提供了機會。但親民黨與民國黨的合作,是基於相互拉擡“立委”政黨票而做出的權益之計,因此雙方合作根基並不穩固。隨著“大選”投票日期臨近,選戰也呈“白熱化”,藍綠候選人“放下身段”、不顧形象,展開“扒糞戰”,圍繞私德問題相互爆料,也播下了撕裂社會和仇恨的種子。

  (二)“立委”選舉競爭激烈,“立法院”版圖重組

  受國民黨士氣低落影響,本次“立委”選舉也呈一面倒態勢。一是國民黨區域“立委”選情艱困。73個選區中,國民黨在中北部優勢選區遭遇民進黨強力挑戰,預計席次出現明顯下滑。而在濁水溪以南的民進黨優勢選區,國民黨更面臨全面敗退。民進黨抓住有利形勢以逸待勞,對區域“立委”提名策略進行了調整,在全台73個“區域立委”選區中的11個放棄提名,比上屆還要少提名7個選區。此舉是民進黨經過精算的佈局,既有利於擴大政治盟友,又能集中資源支持本黨其它選區,其它62個選區的當選幾率反而更高,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優勢地位。盡管民進黨做出禮讓姿態,但“第三勢力”想要在國民黨優勢選區取勝難度依然很大。

  二是不分區“立委”提名國、民兩黨各有盤算。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在“習馬會”後的11月11日迅速拋出,時間點上頗有轉移外界對國民黨“兩岸牌”關注的用意,其最大亮點是名單中政治人物大幅降低,黨內“老天王”謝長廷、游錫堃等皆未納入,一掃上屆名單“政治分贓”的質疑,顯示出蔡英文對民進黨掌控力進一步增強,“英派時代”大幕開啓。這份名單也兼顧社會觀感與實用性,既有利於爭取政黨票支持,為民進黨整體選情加分,又能體現“論功行賞”,有利於安撫深綠勢力。

  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王金平經黨內修法繼續排在不分區名單之首,這讓國民黨再遭詬病。雖然國民黨的名單不如民進黨排在前面的候選人社會知名度高,但國民黨的佈局也具有“實用性”,體現了國民黨中央提前規劃下次選舉的考慮。特別是朱立倫提出不分區“立委”可能引入兩年任期的輪替機制,2年後可轉投入地方首長選舉,以期為2018年的縣市長選舉和2020年“大選”鍛煉貯備人才。

  本次選舉中,新興“第三勢力”乘勢而起,許多原本資源消耗殆盡、後繼乏人的政黨也“再次煥發活力”。綜合政黨實力及民調,預估明年“立委”選舉有一搏實力的“第三勢力”,主要包括老牌的親民黨、台聯黨、無黨團結聯盟,以及新興的時代力量、民國黨等。從結果看,民進黨有望成為第一大黨,進而實現全面執政,“立法院”政治生態將發生重大變化。

  台灣社會思潮由“藍綠之爭”
  向兼容“主義之爭”交織演進

  二戰以後,西方社會佔支配地位的主流政治思潮,仍然是定型於19世紀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而台灣有其特殊性。台灣政壇藍綠對立的二元結構,與島內社會政治思潮相互影響,形成了藍綠特征明顯的民意結構。當然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民意特征並不突出,但是在政治動員下,其影響力就易顯現。意識形態與民意變遷,雖受到曆史、政治現實的影響,但從根本上還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而隨著台灣經濟基礎、發展模式、社會結構、人口代際差異的變化,藍綠對抗的“物質基礎”呈現減弱態勢,因此社會政治思潮也開始調整。

  2014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是近年來台灣政經、社會矛盾累積至一定程度的一次爆發。選前,島內社會特別是年輕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種反國民黨的情緒。這種情緒的產生,除了承接傳統的藍綠對抗基因外,還受到全球化下對傳統權威、傳統價值取向的不服從與反叛。經曆“九合一”選舉的台灣,民衆用選票表達了不滿,但這種情緒背後,也表現出社會思潮的新變化,即“藍綠之爭”與“主義之爭”相互交織,藍綠對抗之外,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等思潮也在影響台灣民衆的選擇與判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