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2日電/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自然指數》增刊顯示,中國高質量科研對世界的總體貢獻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而在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2015年國際物理學領域十大重大突破中,中科大研究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成果位居第一。同時上榜的還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團隊發現的“外爾費米子”,這也是一項入選美國物理學會發布的2015年物理學八大“標誌性進展”的成果。
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院士領銜研究的鐵基超導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接受採訪時曾這樣預言: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積累,中國科研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相信未來幾年將會湧現更多的優秀成果。
這一預言正在成真。
我國研發人員規模居世界第一位
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長方忠研究員是外爾費米子團隊的領銜人,在他看來,“人才是科學技術研究最關鍵的因素”。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研發人員已由2010年的255.4萬人年增加到2014年的371.1萬人年;“十二五”前四年,我國累計培養博士畢業生20.9萬人,年度海外學成歸國人員由2010年的13.5萬人迅速提高到2014年的36.5萬人。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人員按全時當量計算達到了371.1萬人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各類政府研究機構37.4萬人年;高等學校33.5萬人年;企業289.6萬人年。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玄兆輝說:“如今,我國研發人員規模已經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規模龐大、學科齊備、結構完善的科技人才體系,科技人員能力與素質顯著提升,為科技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2013年R&D經費支出世界第二
玄兆輝認為,當前我國重大科技成果頻現,是長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社會堅持不懈增加科技投入的結果。
他給記者列舉了幾個數字:“‘十二五’我國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從‘十一五’末期2010年的7063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3016億元;全社會R&D經費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73%增加到2014年的2.05%。2014年,全國R&D經費中來自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為2636億元,帶動了9817億元的企業R&D投入以及563億元的其他民間投入。”
他介紹,“十一五”末期,我國R&D經費支出總額排名在美國和日本之後,居世界第三位。到2013年,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R&D經費支出國,經費規模接近美國的二分之一,是日本的1.1倍,“我國R&D投入強度已接近歐盟15國的整體水平”。
保持清醒,不能止步
居安應常思危,科研不能止步。在成績面前,我國科研人員始終保持清醒。
方忠提醒,現在的成果只是“亮點頻出”,還談不上“全面開花”,“雖然我們變化快、進步快,但國際化還不夠,尚未形成自己的學派”。他認為,科技體制改革應進一步推向縱深,“包括建立適合的分類評價機制、完善科研人員的待遇和分配機制等方面”。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科研投入上,玄兆輝提出了需要關注的幾個重點問題。比如在穩定R&D投入增速的同時,應該調整R&D經費配置結構。“近年來,我國科學研究,也就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占R&D經費比例持續下降。這一比例在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在35%以上,而我國僅為15%。”他說,“科學研究經費長期不足勢必會影響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總體水平的持續提升。”
另一方面,R&D經費使用中“重物輕人”現象仍然嚴重。玄兆輝說,發達國家R&D經費中,人員費占比通常保持在40%~6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27%,“這一結構的有效調整是更好地培養和留住人才,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效率的根本保證”。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