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近一段時間,“僵屍企業”成為熱詞。尤其是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後,清理處置“僵屍企業”有了時間表。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的“僵屍企業”問題正趨嚴重,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負擔。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採取多方面有效措施,特別是要注重分類處理,避免一刀切。而對於這一過程所帶來的短暫性問題,政府有能力處理好,人們不必擔心出現下崗潮。
1
臃腫低效成負擔
“僵屍企業”,主要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於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於倒閉的負債企業。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要求2016年著力做好積極處置“僵屍企業”的工作。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5年前11個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20424.7億元,同比下降9.5%,中央企業14650.6億元,同比下降10.4%;石油、石化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煤炭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
“僵屍企業”的出現並非偶然。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絳認為,“僵屍企業”有3個主要成因: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國有企業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體改制;二是歷史成因,一些當時因需成立的臨時性企業遺留下來;三是企業自身經營機制原因。
2
分類處理尋突破
處置“僵屍企業”任重而道遠。國資委主任張毅表示,處置“僵屍企業”是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繞不過的坎,是必須做的“手術”。
分類處理成為解決“僵屍企業”問題的良方。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採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就現狀而言,分類指導非常必要。具體來看,實施分類指導一方面需要考慮到產業在國內經濟的重要性及貢獻度,對於支柱產業中的企業既要清理也要有所保留,以推動支柱產業的發展日趨合理;另一方面,對於那些符合創新、環保等國家政策標準卻又表現不佳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避免處理‘僵屍企業’過程中的一刀切。”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教授何維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與此同時,國外經驗教訓值得關注。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撰文指出,處置“僵屍企業”,美國有成功經驗:區別對待,政府不承擔過大風險;日本則有失敗教訓:處理猶豫不決,致使大量富有活力的企業喪失成長機會。這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和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