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鄭永年:我對中國所謂的智庫很悲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05 00:19:17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其最新兩本著作《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和《未來三十年:改革新常態下的關鍵問題》中,對中國學界的現狀及發展也做了深入的探討。

  鄭永年認為,中國當然需要大量的智庫,而且現在好像有幾千家的機構自稱為智庫。但我是比較悲觀的,我們搞公共政策研究院(IPP)這個智庫,還是因為我們想做個新型智庫,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主要是因為很多智庫沒有獨立性,不客觀。這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更是知識分子的態度問題。新加坡的知識分子比較獨立客觀。我以前寫過文章說,知識分子的獨立性也不見得一定跟政府有關係。但是中國知識分子往往跟權力或者利益靠得太近。

  但換個角度看,中國的智庫還是有發展的空間。中國有兩撥人太多了,拍馬屁的人太多了,罵政府的人太多了。這兩撥人都沒有建設性的東西,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因此有用的智庫是非常少的。

  要搞好智庫,獨立觀察與客觀是最重要的。具體來講,比如機制的設計、政治環境、知識分子的人格問題和文化問題等。美國的智庫跟歐洲不一樣,歐洲各個國家之間也不一樣,日本、新加坡又不一樣,但不管怎樣,客觀性都是普適性的標準。怎樣做到客觀呢,我想不同的政治環境、文化體系有不同的方式,中國目前也正積極探索。

  中國目前的智庫雖多,但很多都是有庫無智。2013年在北京開了個全國智庫大會,大家就談怎麼對政府產生影響力。我認為智庫不能老想著怎麼產生影響力,只要我們能做出實實在在的研究,自然就會有影響。根據我的經驗,只要你說的是真話,接近現實,即使政府不認同,最後還是會有影響。因此影響力只是一個副產品,而不是一個智庫應當追求的東西。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