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3日電/近日,大陸多家媒體均對一些在校大學生創業“被坑”的經歷進行了報道——桂林大學生創業被騙3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雲南大學生微商創業被騙20多萬元。在一些案例中,盡管大學生創業者經過長達數年的各種途徑的維權,損失缺依然難以追回。
美國《僑報》2月1日載文《誰來保護創業熱情》,文章說,自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以來,“雙創”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社會焦點,其中更以大學生創業群體最為引人矚目。不過,現實中大學生創業,光有一腔熱情還遠遠不够,不僅自身需要提高風險意識,更需要各方完善相關權益保護機制。
一方面,盡管象牙塔被稱為小社會,但大學生對於社會的理解仍較膚淺,對待創業也過於模式化、形式化和理想化,這使得他們對創業時面臨的風險控制力極差。一項調查顯示,近五成的受訪大學生創業者對合同詐騙及形式不清楚,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選擇合作夥伴時最看重的是對方的經營效益,而很少重視合作夥伴及企業的品格,更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會一次性與“好朋友或信得過”的合作夥伴簽訂大額合同。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創業者淪為複雜市場中待宰的羔羊,面對創業中可能遭遇的合同詐騙、供應商跑路等情況,幾乎毫無反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