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際集團金融市場(ING Financial Markets)經濟學家Peter Vanden Houte預計歐洲央行將於3月採取行動,但他認為,該央行已觸及了“貨幣政策所能實現的效果極限”。
“目前給出的負利率和量化寬鬆配方似乎已經失去了效力,現在的風險是,過大的劑量可能會帶來跟歐洲央行預期相反的效應,”他說,“物極必反,貨幣政策亦然。”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Martin Feldstein近日撰文質疑歐洲能否通過量化寬鬆實現提振增長和推高通脹的目的。文章稱,一直以來歐洲版本的量化寬鬆就從未取得過美國那樣的成效,儘管手段基本相同。
他說,因為歐洲缺乏美國那樣的普遍持股現象,因此量寬無法通過增加居民財富刺激消費;另外,儘管量寬通過貶值歐元推動了歐洲的淨出口,但歐元區國家的貿易很多都是通過其它歐元區國家實現的,對美國的出口也並未從歐元兌美元匯率下跌中獲益多少。歐洲出口商通常用美元結算,且對美元標價的調整非常緩慢。
與此同時,量寬也很難將歐元區的通脹水平提升到近2%的目標水平。他說,在美國,量寬推高了核心通脹率,這一過程是實際需求增加的副產品,是失業率下降和工資上漲實現的。而在失業率接近12%的歐元區,要想通過量寬推高通脹,很可能只能通過貶值歐元促使進口價格上漲來實現。
因此,“這些政策對增加歐元區的實際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助益或將非常小,”他寫道,“要想真正復甦經濟,歐元區國家需減少對歐洲央行量寬政策的依賴,而專注於結構性改革和財政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