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的人,未必能實現“美國夢”,得到公平待遇與回報,這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現實。奧巴馬在任內最後一次國情咨文中這樣批評財富積聚現象:引發經濟危機的不是那些領食物券的人,而是華爾街那些魯莽行事的人。董事會的人經常將季度分紅看得比長期回報還重。同樣,對美國社會不公問題進行猛烈抨擊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桑德斯,之所以在此次競選中受到部分民眾的格外追捧,也反映出美國民眾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強烈不滿。
不應輕言美國“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增長漸趨恢復,清潔能源等領域的轉型初見成效,矽穀開始建設新一代製造業中心。在以高科技創新為發展制高點的競爭中,美國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對於政治家來說,難點在於怎樣把美國的前進,變為所有美國人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政治極化僵局是制約美國未來發展的痼疾。奧巴馬坦陳其任內一大憾事就是“各黨派之間的積怨和猜疑並未減弱,而是變得更深”。競選時曾矢志“改變華盛頓政治文化”的奧巴馬,今天仍難以擰過華盛頓政治機器的“錢主”慣性。
盛衰之事,勢所使然。正如幹了7年多總統的奧巴馬自己的總結:優化美國政治形態,僅換掉一位國會議員或參議員,甚至換掉一位總統是不夠的,必須改變整個體制。資本力量當然是勢,人心其實更是勢。看來,只有真正改變自身,才能留住每個人心中的“最好時代”。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溫憲 人民日報北美分社首席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