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馬英九當局從執政之日起,就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三不主義”(即“不統不獨不武”)來處理兩岸關係。和平是兩岸民眾所渴望、所追求、所捍衛,當然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但偏安海島的國民黨當局卻僅願意“和平發展”,對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和平統一”壓根兒隻字不提。如此一來,“和平統一”這個統一理論的核心名詞被打入冷宮,漸漸被遺忘。廢止、摒棄“和平統一”的“和平發展”所形成的新常態,是極其危險的。大陸方面若忌講統一、回避統一,接著可能就不敢再講統一,最後會讓“統一”這個概念在兩岸互動中徹底消失。
而回避了國家統一這個核心問題,從表面看兩岸關係得到改善,但會讓中國和平統一目標離我們越來越遠,兩岸事實分裂的現狀將會凝固化、長期化,甚至永久化。在未來兩岸關係互動中,大陸再要重提統一,台灣方面不但不接受,還會將責任推給大陸,指責是大陸方面破壞現狀,破壞“和平發展”。對此令人不能不深思、反省。由此才會有2014年9月26日的習近平的重要講話。習近平覺得完全有必要再次重申、再次強調、再次警醒兩岸民眾,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實現統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發展”是通向統一的正確道路;“台獨”分裂勢力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習的這一講話也表明,“和平發展”絕無可能一蹴而就,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大陸推動“和平發展”是堅持不懈、認真負責的。
談到消極抵禦形態的“被統一”,民調顯示有近50%民眾預期台灣終究會被大陸統一。這顯示現階段的多數台灣民眾,對時局發展觀察得相當清楚。半數受訪者都認清楚了“台灣被中國統一”的趨勢終將不可避免,這應該是當下台灣島內的主流民意。“被統一”,其實質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是從心眼裡不想統一,害怕統一,在日益增大的害怕心理的壓力之下,從不知其所以然,到不知如何處置。無奈之下,能拖則拖,能緩則緩。既然蔡英文也口口聲聲要“維持現狀”,就暫且不管她究竟要維持的是什麼現狀,先給她“完全執政”的“表演空間”。
針對焦慮“被統一”的因應之道
當下整個台灣社會彌漫著極度的失敗主義、虛無主義、悲觀及焦慮情緒。由於許多島內企業家、勞工、民眾對台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悲觀主義、焦慮不安情緒越來越濃,而面對大陸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兩者反差之大,常使他們更多的是無法理解,當然也就無法認可,無法接受,而這種認同混亂、思想混亂,所造成的民粹主義盛行與氾濫,恰恰是至今民進黨最為需要、最求之不得的民意基礎。在民進黨不斷鼓噪下,“被統一”的種種焦慮在當今的台灣社會不但客觀存在,還在不斷擴散發酵。欲逐步消除這種焦慮,必須從根基著手,以大陸發展的軟實力、中華文明的軟文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地溫潤、安撫對方浮躁之心。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充分理解台灣民眾的焦慮、迷茫、不安,以同胞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來熨撫其難以自控的躁動情緒。其次,才會產生足夠的信心與耐心,為其正本清源,解疑釋惑,指點迷津。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這項工作,重點可從青年群體與網路交流這兩方面著手進行。
一、台灣年輕族群作為一個世代群體,勢必將成為未來影響乃至主導台灣政局走向的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關注當下這一群體的政治價值取向和動向,具有不容小覷的意義。前國民黨“立委”邱毅常說,“一個台灣,兩種年輕人”。一種是盤踞在網絡上的“酸民”;一種是務實向上的年輕人。後者被稱為“沉默的多數”。他們不樂意也無意願在網絡上發聲或與不同意見者爭吵,在公共媒體呈現弱勢,常被人誤解。
要想做好這些在現今島內青年中佔有相當比例的“沉默的青年”的工作,大陸各級各階層的青年組織可敞開大門,大力開展兩岸青年各項交流活動,大膽請進來、走出去。以往請台灣青年來大陸參訪,重在參觀各項重大工程建設專案、新時代的科技成果等,這些屬於硬實力,當然值得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更多展現大陸的軟實力,如政協、人大的提案協商,委員、代表的各項視察等,以及民風民俗的傳承、志願者活動等。台灣青年通過多次來大陸交流,便可發現大陸青年思維活躍,並不是原先想像的僵硬的鐵板一塊。
二、網絡是兩岸青年交流的工具。我們必須傾注更多的精力,充分利用網絡,並進一步引導、管理好網絡。在台灣年輕族群活躍度及參與度最高的大型論壇如PTT等,在特定議題上展現出的群體傾向性,具有一定代表性及指標意義。在PTT上,時常會看到不少“鄉民”(網友)對特定議題進討論,而從討論中,可以嗅到濃濃的“反馬抗陸”火藥味。比如對國民黨當局的某些政策進行冷嘲熱諷,對赴台旅遊陸客進行吐槽挖苦等。這些特定議題持續發酵,最終引發廣泛關注。難道這一切全然是“鄉民”自發設定並討論的嗎?當然不是。綠營旗下有大批“婉君”(網軍),在台前幕後充當著影舞者及推手角色。他們不時將特定政黨及政治人物的意圖,以第三者的身份植入到網絡議題炒作之中,從而影響台灣年輕線民的認知及取向。對於民進黨的這些所作所為,我們必須高度警覺。
針對這種情況,大陸汲取以往的教訓,針鋒相對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比如1月16日台灣“大選”剛結束,次日淩晨6點不到,中國台灣網就以網友“諍言”的名義,採用兩岸民眾最愛看的“懶人包”形式,針對讀者最應瞭解的四大問題,發了一組文章,簡明扼要、針對性極強地予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解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在網絡上短平快的“懶人包”值得提倡。為此建議,為做好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工作,今後兩岸一發生重大事件,都應在第一時間及時、快速、全媒體地做出必要的反應。這樣才能有效消除類同與“扣扳機式”的“周子瑜事件”的惡劣影響。
要引導台灣青年逐步認同、瞭解真實的大陸,網絡交流可以先行一步,力求做到“庶民化、年輕化、好友化”。要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兩岸青年積極參與,而大可不必擔心兩岸網友會惡質對峙對立,反倒是通過這種網絡行動,能使台灣網友更加直接認識大陸及大陸網絡世界的真實面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3月號,總第2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