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主打“中間第三路線”的新思維創黨主席狄志遠,今日在大公報發表題為《如何轉換青年參政熱情?》的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一般補選,社會及傳媒的關注,都是比較平淡。但今次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吸引了市民的廣泛注視,傳媒的報道也相當積極。雖然補選出來的議員,任期只有七個月,但各參選人出盡人力物力。大家比較關注及投入,主要原因是今次補選可以說是政治路線之爭。除了“泛民”的公民黨及建制的民建聯兩大政治陣營外,還有提倡本土路線的本土民主前線以及中間路線的新思維、方國珊。
對於“泛民”及建制,他們的目標是競選立法會議席;本土及中間路線是要爭取政治空間。結果是“泛民”成功得到議席,本土成功確立他們的政治路線,建制選舉失敗,而中間路線仍未得到選民肯定。這可以形容成“泛民”得到全面勝利。
補選“泛民”勝出,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新界東“泛民”的選民基礎比建制強。在選舉的最後兩個星期,有民調指出建制派候選人領先,於是“泛民”全力發動宣傳機器,將“泛民”支持者集中選票,棄保效果成功,結果以十六萬票勝出。原來這議席就是屬於“泛民”,重新取回議席,大家無得無失。這結果可以說是預計範圍之內。
但本土激進派在今次補選中,取得六萬六千多票,結果令人大跌眼鏡,也令中央及特區政府感頭痛。因這票數足以說明激進路線在香港有一定市場,特別是青年人群體。
在投票日,本土路線候選人的助選成員,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很多都是大學生。換句話說,激進路線是受到“授權”,激進派更有信心及號召力去推動衝擊及抗爭行動。過往一些被形容是激進的立法會議員,在本土人士面前,已變相對溫和,正所謂“沒有最激只有更激”。激進路線的抬頭,將會令特區政府在施政上面對更多困難。
造成這個局面,各方面都有一定責任。過往中央及特區政府處理兩地矛盾時,採取強硬態度,引起很多香港市民不滿,社會上的不滿情緒,造就激進路線的抬頭。因為大家可能會覺得中央及特區政府干預太多,於是惟有用衝擊及鬥爭方式去抗衡。今日本土激進的口號是革命,這不是說笑,因為大家不再說公民抗命,而是以身試法。他們認為流血,坐監是搞革命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甚至暴力也是無可避免。這是一個危險訊號。雖然以身試法的人不多,但支持者龐大,這足以推動更多衝突事件,容易造成社會混亂。
社會已出現了危險信號,不少朋友都表示擔心,年輕人對社會充滿熱誠及想像,我們如何容納這股社會政治熱情,轉化成建設性力量,特區政府要認真思考。同樣,特區政府亦要反思如何改善施政方針,拉近市民與政府的距離,逐步解決社會撕裂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