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2月27日,G20上海會議閉幕後,中國財長樓繼偉(中)舉行新聞發布會。(法新社) |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剛剛在中國上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聚焦複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希望達成更廣泛共識,找到走出困境的辦法。作為東道主的中國,也希望通過這次主場外交,繼續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智慧。
法國《歐洲時報》3月1日載文《G20:中國主張展現理性與建設性》,文章說,全球經濟持續下行的風險仍然存在,市場悲觀和避險的情緒濃厚,由此產生的焦慮也越來越多,企業和投資者們期待從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中尋求安慰。這無疑需要對全球經濟的現狀和趨勢有一個理性判斷——近期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的持續波動能否反映全球經濟的基本面?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一直保持樂觀,無論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向會議發表的視頻講話,還是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此次會議上的發言,都表達了類似態度,不僅傳遞中國韌性與信心,還主張向G20注入正能量。
實際上,增長速度已經放緩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的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不可謂不小。且不論2016年是否會進一步放緩,更不巧的是,今年以來股票市場的持續下跌,加上人民幣弱勢和資本外流,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經濟的決策者們透過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做出明確表態,稱中國政府有能力、有資源、有工具去面臨經濟下行所帶來的壓力,并有針對性地對外界關心的股市、匯市、債市、樓市等做出確切回應,尤其“中國將避免競爭性貶值,更無意打貨幣戰”的回應釋放出了強烈信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政策,無論正面或負面,都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在“全球經濟主要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當下,不斷提升中國經濟政策的透明度,即是在傳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那麼差”、“全球經濟的基本面沒那麼差”的信心。
如果說“全球經濟風險仍在上升”是很容易達成的共識,“對全球經濟不宜過度悲觀”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共識,那麼要達成“G20共同采取行動促進經濟複蘇”的共識,則要困難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國經濟複蘇的實際存在差異,留存的政策空間也各不相同,由此產生的應對措施就很難一致了。比如當前各國的貨幣政策就越來越呈現分化態勢,而各國對是否應該更多使用財政刺激更是存在一些分歧,核心國家中美國和日本主張繼續擴大刺激,德國則認為刺激計劃已經“達到極限”。面對這種情況,東道主中國除了繼續呼籲G20各成員加強團結、協調、溝通外,還需要提出實實在在的“第三條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