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於3月5日開幕。作為一年一度的重要政治活動,此次會議將審議作為2016~2020年的政治與經濟運營方針的“十三五”規劃,因此被定位為重要的大會。在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如何“掌舵”經濟預計將成為主要議題。
《日本經濟新聞》3月4日發載文《“去過剩產能”是中國必下的決心》,文章說,春節過後來自地方的務工人員開始尋找新的工作(2月下旬,廣東省東莞市) 對於眼下的中國來說,煤炭和鋼鐵等國有企業的過剩產能的化解成為緊迫的課題。中國早已認識到“供給過剩”問題的存在,卻遲遲未能加以徹底解決。此次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性改革舉措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兩會開幕前的2月29日,中國政府明確了解決設備過剩的改革方針,也提到了可能會對就業造成的影響。據推算,在削減煤炭和鋼鐵行業產能的過程中,將出現180萬的剩餘人員。計劃在2年間撥出1000億元用於上述失業者的就業對策。
如果實施根本性改革,不僅煤炭和鋼鐵行業,包括其他行業在內,無疑將對數百萬人的就業產生影響,但中國目前并不完全具備消化這些就業的途徑。政府抱有期待的新產業尚未得到充分培育,服務業雖然持續增長但也不具備足够的拉動力。
“雖然經濟出現減速,但是當前的中國必須下決心化解過剩設備,回到新的增長軌道”,熟悉中國經濟的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丸川和雄教授這樣指出。
在中國,衆多產業面臨設備過剩問題,產能被認為比實際需求多出3到4成。設備過剩問題遍及鋼鐵、煤炭、造船和汽車等衆多行業。由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11月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以國有企業為中心大舉增強生產設備。而這造成了如今大量的設備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