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銀行間借貸幾近停止
相較歐元區,負利率對日本銀行業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自2月16日開始實施負利率至2月25日,日本銀行業凈息差已降至25年新低,銀行股下跌近三分之一。同期日本銀行間拆借餘額暴跌79%,達至4.51萬億日圓的歷史低位。
此外,負利率還帶來了另一個令央行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日本金融業各個工會今年將放棄加薪要求。包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瑞穗銀行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等大銀行在內的員工,3年來首次未要求提高基本工資。東京海上和日本財產保險等主要保險企業的工會也作出同樣決定。由於日本金融從業人員數以萬計,這些消息對央行造成巨大打擊,因提振消費的前提正是加薪。
2、壓低通脹預期 成去槓桿有效工具
負利率第二個方面的“反效果”體現在提振通脹預期上。受能源價格持續低迷影響,歐洲和日本的通脹率一直徘徊在零附近。通脹低企的直接後果是導致消費者為等著將來商品降價,而不願消費或放緩消費。為防止這種意願蔓延,各央行便會想盡辦法引導通脹預期,希望使其回到2%左右的目標水平。於是,放鬆貨幣政策成為最受央行青睞的辦法——讓人們相信最終定會實現通脹目標。
民間囤積現金通縮隱憂重燃
按照傳統理論,負利率應會迫使民眾將存款取出去買入收益率更高的資產,或者投入商品和服務中。即為防止未來價格上升,民眾會抓緊消費。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去年10月,歐央行的鴿派表態在一周中導致歐元區負利率資產大增6000億歐元,創下2.6萬億歐元的新紀錄——在德拉吉忙著暗示印鈔的同時,企業卻在回購債券而非回購股票,個人在增加存款而非消費。瑞士央行去年宣布繼續降低負利率後,瑞士1000瑞郎紙幣的流通量暴漲17%。當時《華爾街日報》就寫道,囤積現金會使客戶免受風險,以免瑞士銀行會在某個時刻對其存款廣泛收取利息。日本的表現也如出一轍。日本自上月實施負利率以來,民間已出現囤積現金潮,民眾對保險箱的需求迅速增加,有些商舖竟然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根據德銀分析,利率對消費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階段選擇模型。一是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低利率會促使消費者提前消費現有階段,並以第二階段的消費為代價(跨期替代效果)。日本家庭儲蓄率自1990年以來持續下降便能說明這一點。但這一推動效果是有限的。因為如果消費者意識到低利率及負利率對其未來金融資產累積的影響是負面的,即終身預算(包括退休收入)會收縮,那麼他們勢必會減少甚至停止支出。而隨著這一做法的蔓延,通縮陰霾勢必加重。
國債發行人趁負利率減債
與此同時,去槓桿成為負利率“反效果”的第三個表現。除前文提到的企業和個人在去槓桿外,國債發行人也在去槓桿。
去年4月,瑞士成為全球首個發行負利率10年期國債的國家。截至去年底,歐元區新發行的國債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收益率為負值。國債收益率為負值的大多數國家,要麼政府債務水平很高,要麼私營部門債務高,也可能兩者都是。投資者如果持有這些國債到期,收回的資金將會低於最初的投資,而國債發行人最終的還債金額也低於最初的借款。在目前發達國家仍無法實現足以抵銷債務飆升的經濟增長和通脹的情況下,市場自身通過國債負利率這種方式開始削減債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