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特朗普現象之所以出現,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富含遠見卓識的政見,而是他堅決貫徹了進行一次“憤世嫉俗的選舉”的策略,這迎合了許多美國人的目光。
在3月15日順利拿下第二個“超級星期二”以後,特朗普又少了一個“敵人”。共和黨建制派的最後希望、佛羅裡達州參議員盧比奧在家鄉失手之後,已經被迫出局。由於共和黨是“贏者全拿”黨代表票數,因此特朗普旋風,現在越刮越烈。
僅僅3個多月前,共和黨還有14個候選人,特朗普的民調支持率只有28%,其領先地位遠沒有媒體渲染得那麼大。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棄選,特朗普的民調支持率已上升到接近40%。令許多人訝異的是,特朗普吸納的不但有民粹主義或虛無主義者們的支持,還有許多共和黨的中間派。甚至大佬雲集的建制派們,現在也開始對特朗普展開了笑顔。特朗普就在電視秀中得意地宣布:建制派的大佬們已經給他打電話了,想坐下來談談。
一個犯了所有政治禁忌的政治素人,竟然一路凱歌,這讓許多人感到困惑。一些敏感的評論家甚至不安地把特朗普現象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聯想到了一起。他們擔心,美國政治的車輪已經出現了漂移,如果特朗普一路走向白宮,由於共和黨的國會優勢,美國很可能出現一個“特朗普大帝”。
這種預測,很大程度上是被特朗普的聲勢嚇壞了。不過,特朗普最終能夠走多遠,要看他能否維持目前的高人氣,以及還會做些什麼。
特朗普現象之所以出現,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富含遠見卓識的政見,而是他堅決貫徹了進行一次“憤世嫉俗的選舉”的策略,這迎合了許多美國人的目光。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就充滿了憤世嫉俗的因子。與這種情形差可比擬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叛逆時期。在經濟方面,2015年美國家庭收入低於20年前,在族群融合方面,弗格森小鎮的槍聲引發了近年來罕見的對立。這些都造就了許多美國人對於政治的嘲弄態度。如果說叛逆時期是由年輕人起而嘲弄反諷主流意識形態的話,這一次則借助大選,由特朗普擔當了類似角色。因此,特朗普越是觸碰禁忌,越能贏得歡呼。可以說,是特朗普、對傳統政治感到厭倦的美國人,以及充滿生存焦慮的媒體共同造就了特朗普現象。這股浪潮最終把部分來自中產階層但同樣不安的傳統中間派也裹挾了起來。
但是,在白宮已近在眼前之後,如果特朗普繼續憤世嫉俗,那他很可能將停留在社會文化的符號扮演者角色上。相較而言,民主黨本就更加團結,基層動員能力也更強,而且希拉里已經成功擺脫了“郵件門”的困擾。以反主流為主的特朗普模式,能夠製造聲勢,卻很難改變傳統的政治基因。
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超級星期二”過後,特朗普必須作出一些改變,也就是說,向傳統的政治範式妥協。實際上,特朗普已在悄然調整:此前,他不忌憚三K黨站台,現在卻忙於切割;此前,他公開宣布建制派是最大的敵人,現在卻以修好為樂事。
今後幾個月的美國選情,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生動的特朗普不見了,一個審慎的特朗普將出現。美國大選,即將回到老套路上。
(來源:新京報;作者:徐立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