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3月31日,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發布報告,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不變,但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這也是1個月內,第2家國際評級公司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這也意味著,國際影響力最大的3家評級公司,只有惠譽沒有下調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不僅如此,兩大評級機構還將中國部分國有企業的信用評級展望下調為負面。
對此,中國財政部、發改委、銀監會等也迅速作出回應,對標普、穆迪給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展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兩家信用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展望是不客觀、不實事求是的。
不能靜態展望中國主權信用
我們注意到,在此次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中,穆迪給出的調降原因是,政府債務增加導致財政狀況弱化、財政疲軟、資本外流導致外儲持續下降、中國落實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等;標普給出的調降原因則包括,中國政府信用度面臨的經濟和金融風險逐步上升、中國的人均收入相對較低、透明度較低、信息流動的受限制程度較大、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和深度可能不足以減輕信貸推動經濟增長帶來的風險等。
這是否構成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下調的基礎呢?顯然值得商榷。因為,中國的主權信用決不是幾個簡單的經濟數據和表面情況就能決定的。特別在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時期,用靜態、機械、僵化、教條的方式進行評價和評級,是很難得出客觀、真實、科學的結論來的。中國經濟增速放慢是不可回避的事實,中國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結構改善、增長方式轉變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只看到前一個方面,而看不到後一個方面,對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展望,怎麼可能符合中國經濟實際?
事實上,無論兩家評級機構給中國主權信用什麼樣的評級,對中國來說,都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只是,如果兩大信用評級機構是出於某種利益需要,而做出不利於中國經濟穩定和復甦的行為,到頭來,真正受損害的不會是中國經濟,而是評級機構的市場信用、市場形象。因為,對真正有眼光的投資者來說,不會因為兩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就放棄對中國的投資,就真的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就遠離中國市場。如果有哪個投資者過度相信兩大信用評級機構的結論,而最終放棄對中國的投資、放棄中國市場,總有一天會對兩大信用評級機構的公信力產生質疑,繼而影響兩評級機構的市場形象和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