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認為,反腐敗的持續推進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將有效遏制企業家犯罪的蔓延,但截至目前,國內法治環境依舊不容樂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小銀行研究基地副秘書長馮興元指出,發布關於中國企業家的犯罪報告,旨在通過提供有關中國企業家犯罪教訓的範例,來使得中國企業家引以為戒,由此為中國企業家群體的健康生存與發展提供正能量。
企業家犯罪案件增長背後 公衆關注、媒體監督、司法透明增加
盡管今年《報告》搜集的企業家犯罪案件數量比去年多出了近200例,但《報告》指出,單純的數量增長背後,有著不同的企業家犯罪形式變化。案件數量的增多,并不意味著犯罪行為的絕對嚴重,而是源於各種因素所導致。
首先是公衆的關注度穩步增加。由於一些涉案企業家身處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之多年來的企業家犯罪報告影響力越來越大,公衆對於企業家犯罪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希望國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打擊這一現象。
其次是媒體的監督積極性增加。積極性增加有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媒體的主動關注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媒體在對一些案件曝光的深度和廣度都在增加。
最後,司法透明化程度不斷增加。近年來,司法機關主動披露的案件越來越多,一些政府機構的思想也在轉變,由過去習慣藏著捂著,變為主動揭短,并公開呼籲公衆和媒體的監督。這也是法治進步的一大表現。
《報告》相信,以經濟改革、司法改革為代表的各項改革將會深入推進,整體環境的改善,將有助於企業家犯罪現象的減少。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民營企業家和國企企業家在犯罪行為上有著明顯的區分。民營企業家自己往往就是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這決定了他們要追求企業的利益最大化。一旦有技術創新的機會,民營企業家就會從中找漏洞,甚至不惜違法套利。
“而國企企業家實際上就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的犯罪動機并不是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而是要掏空企業利益,把其在國有企業的控制權和影響力轉化成個人的私利。”劉俊海表示。
著名刑辯律師許蘭亭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一些新型經濟模式的出現,也是企業家犯罪案件增長的背景之一。“很多人對新模式還不是特別的清楚,對於邊界的掌握可能也不那麼准確。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利用這些新模式去圈錢、騙錢。”
中國首家全球互聯網+法律平台獵律網創始人趙憲明認為,部分企業家懂經營管理不懂法,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也是對企業危害很嚴重的一面。企業負責人不懂法,不僅僅會造成個人的違法,也會造成企業的違法,甚至斷送企業的生命。
腐敗類犯罪仍占主流 顯著特點是窩案、大案頻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