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辟體現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征,是一個相互聯繫、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適用於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水平、體量規模國家之間的關係。
“零和博弈”無法應對風險挑戰
在傳統國際關係中,結盟對抗、軍備競賽的零和博弈屢見不鮮。當下,中國為何能夠超越這種模式,謀求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
關於“新型國際關係”提出的背景,王毅外長曾經介紹說,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沒有哪一國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一國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
時代背景奠定了提出這一中國方案的基礎,與此同時,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立身處世之道則對“合作共贏”觀念提供了支撐。
“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2015年4月,提及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演講時這樣說。
對於“新型國際關係”的說法,有人擔心這是中國謀求推翻現行國際秩序的前奏。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說:“中國將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堅持走合作發展的道路。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將繼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吳心伯看來,這正說明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並不是把舊的推翻或另起爐灶,而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