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國際組織中都有中國人任副職
最高長官之外,在上述6大國際組織中,據統計,有6位來自中國的高級別官員,分別是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IMF副總裁朱民,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楊少林,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副總裁華敬東,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易小准,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任明輝。
政知君注意到,上述6位在國際組織任職的中國高官,除了來自香港的陳馮富珍和華敬東,包括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在內的其他4位官員國外任職前均在中央部委任職。吳洪波原任中國駐德國大使,IMF副總裁朱民此前在中國人民銀行任職,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楊少林、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易小准、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任明輝則分別來自財政部、商務部和衛生部。
上述受訪專家陳須隆對此表示,有些國際組織的一些職位需要國家推薦派出代表,也就是需要政府背景,但這些代表需要符合條件也要參加競爭;另一種是公開招聘。
政知君援引的上述人社部文件也明確指出,競爭國際職員的途徑有兩種:一是政府推薦;二是個人爭取。
執掌國際組織僅僅和能力有關嗎?
說到為何國際組織職位“槍手”?國家外國專家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高翔在受訪時提到,國際組織是制定國際規則、協調多邊事務、分配國際資源的一個重要平台。
陳須隆接受政知君採訪時表示,拿聯合國來說,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幅上升,中國對聯合國的會費隨著經濟發展也在增加(2015年中國會費繳存比例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國際參與度不斷加深,因此在聯合國的中國面孔就必然會增多的。
日本參與國際組織比較多,在聯合國任職的面孔也較多,這是因為其繳納聯合國會費排名第二,按照一定原則,也要給其一些高級別職位,也就是說會費和各國任職情況也有一定關聯。
除了會費,陳須隆同時認為對國際組織的參與程度也是決定國際組織任職人事格局的一個因素。
“這幾年據我所知中國籍人士在國際組織任職數量增長很快,包括大學生、青年人也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他們先到聯合國組織機構實習、見習,未來再競聘國際公務員,這種趨勢是可喜的現象。”陳須隆分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