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南海政策的外部環境比較
(一)東盟、美國對大陸南海政策的反應
東盟方面:由於《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出台給東盟聲索國的主權和利益伸張提供了某種法律上的依據,故而其對中國大陸的南海主張一般都採取“冷處理”,回避有關主權和利益的呼籲。東盟不僅不承認大陸的“九段線”主張,而且也不認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南海倡議。不過,“由於東盟各國在南海上的利益各不相同,對於南海島嶼主權爭端的立場也並不一致。”②故而東盟內部對中國大陸的立場又分成兩派:一方是以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汶萊、菲律賓等與中國大陸有直接南海利益爭端的聲索國,均主張借助東盟以及區外大國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立場;一派是以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非直接利益方,皆認為有必要與中國大陸保持穩定和平關係。出於保全整體利益的考量,剛柔並濟、兩面下注的政策走向在很長時間內仍有活力。
美國方面:眾所周知,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主要目的是“著眼於國際貿易通道,著眼於油氣資源,著眼於地緣戰略上的爭奪。”③顯然,保持在該地區的航行自由與商業利益是美國南海政策基本出發點。出於“平衡戰略”的考量,維持現狀對美國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中國大陸政府所提倡的“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似乎與美國核心利益並不相撞。維持穩定局面無疑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一方面站在東盟一邊對抗日益崛起的中國,以維護某種均勢,不使該地區因力量失衡而導致不穩;另一方面又強調'航行自由',主張'和平解決',儘量不使南海問題導向戰爭。”④可見,單從戰略上講,美國插手南海的目的在於維持均勢,但並不想與中國(大陸)爆發戰爭衝突。
(二)東盟、美國對台灣南海政策的反應
因台灣缺少“主權國家”這一身份和地位,故在捍衛南海主權上或多或少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在東盟看來,台灣當局所宣示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幾無吸引力,一是台灣在名義上和事實上皆不是中國在國際上的代表,因而也就沒有參與南海主權爭端的單獨的國家主體身份;二是台灣經濟實力無法與東盟抗衡;三是台灣沒有地緣優勢,儘管其仍有效佔領著太平島,但這並不足以說明台灣就擁有了防衛南海主權的實力;四是南海政策大致與中國大陸相同,東盟擔心兩岸有聯手的可能。故而,東盟對台灣南海政策的態度基本上介乎於不理會到消極對待的區間。然而,由於台灣與東盟各國在經貿上有著不同程度上的依存關係,因此,東盟對於台灣的關係十分具有矛盾性:一方面欲想把台灣排除在南海主權爭端之外;另一方面又想借助台灣經驗發展本國經濟。在目前的情勢下,東盟的南海政策並未直接針對台灣,而是中國大陸,實際上就是給了台灣某種正面的回應。簡而言之,表則以剛制柔,實則以柔融剛。
相較於大陸,美國對台南海政策的關注點明顯不同:美國在意的是台灣對主權宣示把握的尺度,以及要不要與大陸聯手合作的問題。對於第一個問題,美國政府對台灣聲稱南海主張,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假若台灣提法較為模糊,即不明確主權範圍,美國可以默認;但假如台灣依“中華民國憲法”來作為法律依據,美國似乎就不太滿意台灣當局這一做法。相形之下,美國在對待東盟態度上卻表露出了偏袒的意向。美國反對台灣當局的南海主權主張,是與“重返亞太”戰略相輔相成的。倘若美國支持台灣當局完整的主權論述,似乎就間接認同了中國大陸的南海主張,也就是無異於承認了南海諸島主權屬於中國,進而影響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除了“主權”主張以外的其他表態,美國沒有表現出過敏反應。美國並不完全反對台灣聲稱擁有南海主權,但只是希望台灣將該論述限縮在“維持現狀”的範圍內,“美國的條件是台灣不改變現狀,包括不宣佈獨立。”⑤唯有如此,對美台關係才是兩全其美的。
兩岸對南海爭端外部環境的看法
(一)兩岸的南海政策與周邊國家的台海政策
中國大陸的南海政策始終以“主權歸我”作為政策導向,任何背離這一指南的言行,都將被視為對我國主權地位的挑釁。誠如前文所述,我國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並不是針對主權而言的,而是關於區域內資源所提出的解套措施。這意味著南海主權屬於我國的政策重心和決心沒有動搖與改變;台灣方面宣稱南海主權屬於“中華民國”,大陸政府亦沒有通過管道進行抗議和反對,說明大陸默認台灣堅持南海主權屬於中國(廣義)的立場。但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具體含義在兩岸仍有分歧。在外部,由於和中國大陸建交必須放棄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故而東盟各國皆是承認一個中國。因此台灣的主權論述必須回歸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至於美國,雖然美國反對台灣全部擁有南海主權,但又使其不能放棄南海主張,前者似乎是支持了一個中國政策,但後者又有製造兩個中國的意圖。
(二)兩岸對美國、東盟介入南海問題的立場
對於美國等非爭端相關方,中國大陸堅持“共同開發、和平解決”,採取溫和、克制的態度。與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既競爭又合作。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再次重申了我國一貫立場,並強調:“對破壞南海和平穩定的挑釁行為,我們會果斷回應。”⑥相對地,東盟、台灣二者對美國的介入似乎是拍手叫好、求之不得。“美國'積極介入'南海問題……刺激了有關國家將既得利益合法化的企圖”⑦並以此為自己的南海主張撐腰。美國重返亞太,一來可以使台灣緩解在兩岸政治談判上的壓力,二來也可以借靠美國的肩膀提升它們在區域事務上的能見度。
(三)兩岸及兩岸外主體對南海問題的定性
在這一問題上,大陸、台灣、東盟以及美國皆沒有共識。大陸的南海政策導生於南海問題的本質即是中國與東南亞相關方的雙邊問題。因而,起初中國大陸是一向希望以雙邊協商的方式化解南海爭端。另外,在中國大陸看來,南海問題不存在主權歸屬爭議,故一旦傾向於採用外交談判或法律方式無異於是將其再度國際化、模糊化。不過,在南海主權被越來越混沌化之際,中國大陸也不排除交付於外交和法律手段,以此捍衛一個主權國家的權利。然而,東盟卻一味地將南海問題引向多邊化以及區域化,多邊化可以使美國等大國介入南海變得是水到渠成,區域化又可以使得東盟以集團身份參與到南海的博弈中來。但“請神容易送神難”,東盟勢必將陷入作繭自縛的境地。而台灣,長期對美耳提面命,支持南海問題國際化似乎既是必然選擇也是唯一出路。
(四)兩岸及外部勢力在南海問題的目標各異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南海政策不是以武力搶奪南海資源,而是以和平姿態護衛主權。大陸對其主權的保護大於對其資源的需求。對於美國來說,其南海政策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維持南海海域多邊安全協商;二是建立美國阻止任何單方面的軍事行動的信心。”⑧其實質是企圖以捍衛國家利益之名,行圍堵中國崛起之實。對東盟而言,“以南海資源拉動東盟經濟發展”⑨才是最為主要的目標。換句話說,竭盡所能開發南海豐富的油氣及生物資源以提升經濟實力才是東盟南海政策的當務之急。而作為非主權參與方的台灣,對南海資源的爭奪戰,由於地緣偏遠,只能是“隔岸觀火”,但又不能一言不發。於是,在國際上“發聲”便成為了當局的主要訴求。不難看出,台灣當局積極爭取“'積極的參與者'身份,進而凸顯'中華民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則是居第一位的目標。”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