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馬英九這八年 遺憾未簽和平協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17 10:53:33


  中評社台北5月17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17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執政8年以來,兩岸關係可以說是其最大的成果所在。兩岸在經貿與人員上密切的互動,為台灣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全面性的通航,為民眾帶來便捷。由於兩岸外交休兵,我政府得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及“國際民航組織”。由於ECFA的簽署,我政府得以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由於兩岸在釣魚台的共同堅定立場,日本才願意與台灣簽署漁業協議。更由於兩岸沒有戰火煙硝,美國政府也認為,台美關係是近60年來最好的時刻。

  文章說,在肯定之餘,也必須表示遺憾。馬英九並沒有利用他執政8年的優勢,結束兩岸法理的內戰,也未能與北京確定兩岸的政治定位關係、建構和平發展的架構,而使得馬英九8年來所建構的兩岸關係僅是一種聯繫性的關係,而非結構性的架構,極容易隨著人去而政息、內外環境因素的改變而不復存在。
 
  兩岸分治是國共內戰的產物。從1949年起,兩岸一直處於內戰狀態。內戰時的交戰雙方,不僅有軍事上的衝突,亦均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彼此在國際間爭奪代表權。1971年聯合國的2758號決議文正是典型的產物,在失去代表權後,台北也同時失去了國際正當性,大國政府也陸續與台北斷交。

  文章說,1992年的“九二共識”,可以看成是兩岸分治以來的第一個互信。兩岸各自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對於一個中國是指兩岸的哪一方政府所代表則仍持己見。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有事務性的規範,但是法理上的內戰仍然沒有結束。

  要結束法理內戰,不是雙方共同發表結束敵對狀態的宣言,就是簽署和平協定。要簽署和平協定,就必須經由雙方的“‘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外,處理彼此的“政治定位”,而這一點正是“九二共識”中沒有解決的歧異,也正是處於國際政治弱勢的台灣所最需要的。

  在2008年參選以前,馬英九原本還將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列為政見,但是在執政1年以後,就絕口不再提此事。這8年來,馬英九對外的說法是“先經後政”,但後來證明,他要的是“只經不政”。馬英九也以“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目標,視“九二共識”僅等同於“一中各表”。“維持現狀”及“一中各表”的主張,是以“拖”為主軸的思維,一個不願意解決兩岸目前內戰結構的政策而已。說實在的,兩岸關係對於馬英九而言,只是一個經貿交流、外交休兵的“工具”而已,但是由於沒有為兩岸建立一個以和平協定為基礎的結構,又沒有強化兩岸認同的作為,致使不僅兩岸互信難以鞏固,兩岸認同的歧異反而在馬英九任內達到高點。

  “工具性”的兩岸政策,缺少理想性與目標性,利益落入少數人的口袋,也沒有為國民黨加分,最終反而失去政權。“拖”的兩岸思維,讓台灣錯失了8年向北京爭取簽署“和平協定”的機會。沒有和平協定的兩岸,未來仍然是處於法理的內戰狀態,北京更沒有任何理由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事實。

  文章說,馬英九或許還沉醉於其“一中各表”、“維持現狀”所創造的歷史地位,但歷史也會記載,馬英九放棄與北京進行政治協商,錯失一個能夠與大陸達成和平協定的機會;他未能結束兩岸內戰,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間爭取到合法地位;他讓“文化“台獨”壯大,又未能扭轉兩岸的分歧認同;在他卸任之時,一手打造的兩岸關係就馬上面臨質變。這些絕對不會是一個偉大政治人物的寫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