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大陸也從蔡政府口頭以外的人事布局與實質行動,解讀蔡英文在兩岸事務上所表現的柔性,是內外有別、明暗分工的兩手策略。因為,蔡英文的“第一柔性”,並沒有實質上達成阻止兩岸關係惡化的效果,大陸仍然步步升高對應的強勢舉措。
也因為,蔡英文在兩岸的“第一柔性”,未能取得陸方的“相對柔性”,這導致了蔡英文必須在其他外交事務上腰桿彎得更低,例如,即便可能傷及漁權,引發漁民不滿,也得把沖之鳥礁“去礁化”,以此“輸誠”,向日本交心的“第二柔性”;屢屢釋放要開放瘦肉精美豬的空氣,希藉此換得美方支持台灣加入TPP的“第三柔性”。而從綠營過去的質疑邏輯與批判語彙來看,這“第二柔性”與“第三柔性”,其實也構成“第二喪權”、“第三辱國”。
但這幾乎是蔡英文必然會走上的宿命道路,因為,在陸方強勢的進逼下,若陸、美、日構成了台灣在台海重要的戰略三角,一角既崩,蔡英文只能向另二角傾斜,這意謂著過去馬政府對陸、美、中採取“相對等距”的三角布局已經瓦解,而因為此一“三角布局”帶來的“槓桿利益”也隨之不見。也就是說,蔡英文不再具有馬英九過去“以大陸平衡美、日”、“以美、日平衡大陸”的“雙向平衡”策略選項,只能宿命地、單面地“以美、日平衡大陸”。
而這樣的“第二柔性”與“第三柔性”卻又會對陸方釋出“選邊”的不友善訊息。進一步削減蔡英文在“第一柔性”中想要達成的效果,反而會更依賴美、日,陷入在其他外交議題上“讓步、讓步、再讓步”的惡性循環,讓台灣從縱橫三角的“半個棋手”,退化為美、中角力的“過河卒子”。
一個進了紅區、回不了頭的過河卒子,這是台灣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