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美國毀,中國建”,這是筆者就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採訪時,一名埃塞俄比亞籍出租車司機的回答。目前中國建造的各種基礎設施項目遍及非洲大陸。中國這種主導角色向來存在爭議,但有兩點是公認的。一、非洲在基礎設施方面嚴重落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二、中國在滿足非洲這種需求方面比任何國家做得都多。
有人稱,中國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政治籌碼向非洲輸出。但從在非洲與中國國企打交道的經歷,筆者得出不同結論。國企往往被誤解為北京的政治同盟,而它們作為企業會有贏利目的和資金限制的特點被忽略掉。這種偏見常導致對中國企業的誤讀。
從前,歐洲是非洲最大承包商。如今,非洲已成中國海外承包工程的最大市場。中企在非洲的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9.9%猛增至2011年的40.1%。
但顯然,中國更多是承包者和承建者而非出資者。中國人建造了非洲大多數基礎設施,但這些項目的融資常來自中方銀行以外的來源。這種角色不對稱,凸顯中企處於複雜環境。中國承包商有時抱怨,他們處於供應鏈底層,不僅須面對控制成本難題,還被置於社會和政治衝突的最前沿。
北京鼓勵國企“走出去”,未必含有政治動機,但中企在非洲貫徹該政策時常面臨挑戰。在遙遠陌生的非洲市場,許多中國企業未能制定長期戰略,這往往產生廣泛但膚淺的影響。投資交通基礎設施的回報歷時長久。短期而言,當地人可受益於中國人修建的體育場、學校和鐵路等。但若這些設施未得到妥善運營維護,這些利益不會持久。對中國而言,只在非洲建造是不夠的。
北京已同意為其在埃塞俄比亞修建的輕軌系統培訓100多名運營人員,這或許是中國在非洲超越只做建造者的一個跡象。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