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在此次為期一周的“中法聯合實驗周”裡,中法專家將開展在高約速模式下一種新型天線(PAM)耦合實驗。該天線是專門為國際熱核聚變堆(ITER)設計的低雜波電流驅動的關鍵部件,“這也是首次在具備偏濾器位形高約速模式運行的受控核聚變裝置上進行實驗,前期我們精心做了很多準備。”
新型天線(PAM)耦合實驗,究竟是個什麼原理?所能起到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對於這些問題,段旭如首先來了一個“人造太陽”加熱四種方法的“科普入門課”,“中國環流器二號A這套實驗裝置被大家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怎麼讓這個‘人造太陽’產生五六千萬甚至億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呢?目前,我們的實驗共有四種方法,分別是中性束注入系統加熱、電子回旋波系統加熱、離子回旋波系統加熱,而這個新型天線耦合實驗就是第四種——低雜波系統加熱裡的一個關鍵部件。”
而對於這個作用於“人造太陽”上的新型天線與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天線”有何不同,許敏博士打了個比方,“我們平時的天線是把接收到的波全部發散出去,而這個新型天線則是要收回來以加熱等離子體。”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許敏解釋說,當低雜波的“旅程”走到環流器二號A的真空壁時,低雜波的前方就是等離子體。“我們希望看到所有的低雜波都繼續向等離子靠近、耦合,從而產生高溫。但這時,便會有一些低雜波被反射出來。於是呢,我們就在與等離子體只有幾厘米的真空壁上,設計了一個天線陣列,盡可能地讓所有的低雜波都全部前進,與等離子完美耦合、產生高溫。”
新聞背景
和平利用核聚變能ITER計劃
中國的一半任務在成都
人類想和平利用核聚變能,必須實現“受控核聚變”。科學家認識到,採用由前蘇聯人最初發明的“托卡馬克”裝置可能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最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也是“托卡馬克”之一。後來,全球科學家催生了建造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在拉丁語裡它是“道路”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