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記者手記:共組創業團隊 兩岸青年1+1>2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08 00:28:24


兩岸創客正在認真地小組討論(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 束沐)為期十天的“第二屆兩岸大學生創客營”已漸進尾聲,經過數日的課程培訓、案例參訪與思維激蕩,24組兩岸青年創業團隊進入“衝刺”階段,每個創客小組所共同制定的網絡營銷方案已逐漸成型。7月7日下午,中評社記者再次走進創客營,走進兩岸創客分組討論現場,深入了解這些天來兩岸青年學子如何合作、做何成果、有何感悟。

  提供創意+熟悉本地 兩岸創客優勢互補

  “我姓羊,不是那個‘楊’,而是羊咩咩的羊”,來自台灣的羊同學用一句自我介紹逗樂了大夥兒。他目前在美國舊金山太平洋大學讀書,據羊同學介紹,他少時隨家人移居美國,高中和大學都在美國就讀。“中西文化融合是我的優勢”,羊同學自信地告訴記者,其職業發展方向是商業與人力資源管理。他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多元文化與教育背景,有助於他未來在美國、台灣與大陸之間游刃有餘地開創事業。問及三地青年人之間有何差異,羊同學說,西方學生在課堂上比較積極主動,與講者或老師保持著平等的互動關係,授課過程中有任何問題或任何意見,都會積極的插話與講者交流,而東方的學生則是處於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記者發現他並沒有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便問他原因為何,羊同學回答:“我發現,兩邊的網絡平台和使用網絡的習慣都不太一樣,有的時候我會覺得不太習慣,再加上我們組主要是女生在工作啦!”他詼諧的回答,再次引起了周圍同學的笑聲。

  在一旁的張同學也很快加入了討論,“我們這組主要是做打車平台,但這在台灣並不常見,而且大陸這邊的很多網絡流行語,我們也不太了解”。來自淡江大學工學院的張同學是一位標準的“理工男”,他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參加以創業為主題的交流營隊,感覺很新奇。問及他所在小組的分工情況,他說,總體上,大陸同學態度比較積極,不過兩岸學生也有明確分工,台灣同學在文案包裝方面會貢獻一些好想法、好創意,而大陸同學則比較擅長掌握本地的語言習慣和資源。

  喜歡北京+薪資滿意 台青樂意登陸就業

  移步別組,元智大學的小帥哥蘇同學案頭的一瓶瓶咖啡、能量飲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我昨晚通宵了!”蘇同學雖然滿臉疲憊,但雙眼卻炯炯有神,他所在的小組任務是為一款新口味的零食投放網絡廣告。“不過,我們也是在輪班,輪著熬夜趕工”,蘇同學介紹,小組內共有6名台生、5名陸生,有的人負責技術,有的負責文案,而他和另一位廣告學專業的大陸女生則是小組的“大腦”。蘇同學告訴記者,他目前已經大四畢業,由於之前有過較為成功的實習經歷,所以他規劃回台灣服完兵役之後,赴金融行業工作。“我很喜歡北京,沒有什麼不適應的”,蘇同學對來北京工作非常感興趣,仔細地向記者了解在本地生活的成本、平均薪資,他表示,如果能拿到一份滿意的薪水,他非常樂意來北京就業。

  “我們不是模擬,是真的對外投放廣告!”當記者問在座學子,此次創客營的商業競賽,每組的模擬案例展示的評分標準為何時,一位帶著北京口音的女生小張立即向記者糾正。小張的本科是廈門大學,研究生回到了北京,目前在北大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是此次創客營策劃人陳剛教授的指導學生。她告訴記者,大學時曾赴台灣政治大學交換一學期,期間還在“華視”實習,具有相當豐富的兩岸交流經驗。她認為,“創客營”這一類活動辦得很好,既能夠創造機會和台灣同齡人一起合作,也能夠得到企業的支持,還可以實戰演練,“比起之前參加的許多活動,感覺這種類型的活動還是第一次體驗”,小張說。

  “大家都會說,贊啦!”齊整的口號聲傳來,原來這是兩岸營員為了最後的成果展示,正一遍遍地排演著他們精心設計的宣傳語。數天的交流實作,雖然高強度的課程幾乎讓每個年輕人的臉上掛上了“黑眼圈”,但兩岸青年學子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完成任務,精力仍舊充沛,創意依然無限。他們不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兩岸合作“1+1>2”的道理,還真正感受到了“體驗式交流”帶給他們的歡樂與情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