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農村小賣店地處偏遠,交通不暢,進貨不便,且多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的返鄉創業者瞄准這一短板,給小賣店做起了“服務生”,不論嚴寒酷暑都按時送貨上門,贏得小賣店主認可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村摒棄三無產品,保障食品安全。
“自從加入‘惠村淘’,可省心了,商品全、質量好、價格低,生鮮蔬菜包退包換,每天送貨,一個人打理小賣店輕輕鬆鬆的。”一些受訪小賣店主們說。他們口中的“惠村淘”是宣化區幾名返鄉創業者去年創建公司的商標。這是一家定位為電商的公司,然而正處創業初期,他們所做的跟電商似乎關係不大。
“雖然我們建起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宣化很多農村還沒有通寬帶,村裡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他們很少網上購物。”“惠村淘”負責人白博說,我們以農村小賣店為突破口,構建農村銷售網絡,從生產廠家直接進貨配送到小賣店。
茹青山副食店店主閆正蘭說:“我原來都是在宣化大市場進貨,來回得3個小時,自從‘惠村淘’給我送貨,我方便了很多。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可以去地裡幹活。除了進貨方便,他們還保證小賣店的蔬菜新鮮。從大市場購進蔬菜時,都要我們買一種菜必須一整件,比如蘿蔔、西紅柿一買就是一箱。冬天路上弄不好,菜就凍了。而且,我這賣得沒有那麼快,菜在我這存幾天,也就不新鮮了。但是從‘惠村淘’進貨,我要多少都行,保證我每天賣的菜都是新鮮的。”
老陳副食店的陳福義夫妻倆,都是60多歲,女兒不在身邊,陳福義因腦血栓落下後遺症,不能進城取貨、搬貨。陳福義說,“‘惠村淘’每天有人按時給我送貨,哪怕是幾十元錢的貨。他們還幫我整理貨架,要是家裡有啥重活,他們也都順手幹了。”
“引進來,給小賣店帶來了實惠;走出去,則解決了當地農民致富的梗阻。”白博說,除了送貨,我們還將當地的農產品直接輸送到合作超市。“這幾天雨水大,萵笋長太快,自己賣不了,等菜販子來就長老了。幸虧有‘惠村淘’,七八千斤萵笋兩天就幫俺賣完了。”看著萵笋坐上“惠村淘”的直通車直達張家口市區的瑞都超市,沙疙瘩窪村的楊國富樂壞了。
“惠村淘”獲得認可信任來之不易。他們帶著笑臉,帶著貨物,甚至是廠家的合格證、檢驗證等一個村一個村地試,一個店一個店地走。為按時送貨,他們每天凌晨三點去取貨,然後分揀、打包、送貨、收貨、整理訂單,一直忙到深夜。
“一天吃一頓飯咱都成駱駝了!”“你大衣上還有菜葉呢,又把大衣給菜穿了吧?”……這是他們的調侃,他們自嘲為“送貨工”。“但是‘送貨工’只是第一步,今天的腳踏實地是為了站穩腳跟、走得更遠。”白博說,目前有員工60人,建立自己的倉儲系統、配送中心等,正逐漸完善電商模式。
宣化區委常委、副區長張曉燕說,“惠村淘”經過一年多發展,服務300家鄉村小賣店,輻射主城區周邊直徑40公里範圍的200多個村莊,惠及農民10餘萬,是靠實踐走出來的一家服務農民的電商企業,他們讓農民買得著好產品、賣得出農產品,我們將為他們提供幫扶支持。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