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和很多年輕科學家一樣,赫格德必須在讀完博士後努力在全世界找工作。不過,與其他印度留美學生不同,赫格德來到中國做博士後研究。那裡和印度一樣,以前並沒有博士後研究的傳統,但現在這樣的職位比比皆是。
赫格德在武漢待了兩年,這段工作經歷令他洞悉中國的科學、心境、工作文化以及研究態度。雖然在他研究的重離子物理領域,印度科學家比中國多,但中國正在開創新的科研領域和大型研究團隊。實驗室資金充裕,在用人上更加靈活。
過去40多年,中國一直在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他們在科技和工程研究方面投資巨大。中國領導人多數是理工科出身,相信科學改變國家經濟和社會的能力。“中國在戰略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是通過規劃實現的,並非碰運氣。”印度國家高級研究所名譽教授拉馬穆爾蒂說。印度沒有這類規劃。實際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印度政治人物視科學為奢侈品,而不是增長引擎。
和在印度不一樣,外國科學家很容易在中國建立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拉爾夫·堯赫2013年從德國搬到廣州時亦有同感。他現在有充分的學術自由,更不用說資金支持和盡情招募外國學生了。不過,令他驚訝的還是地方政府的態度。儘管他所在的研究所屬於中科院,但廣東省和廣州市都提供了資金支持。堯赫說,這種模式是中國獨有的。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