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科學揭秘:為什麼向東飛比向西飛更難倒時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3 10:15:12


  美媒稱,時差應該是旅行中最討人厭的事了。許多向東行的人又比往西走的更容易受時差影響。我們並不清楚為何這些人會有這種感受,不過科學家近來設計出一套模型,來模仿人體內專門計時的細胞,用數學說明為什麼從西向東走造成的時差更難捱。這項研究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該如何倒時差。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21日報道,在人腦中央深處有個叫做下丘腦的部位(就在視神經交叉處正上方),人體自帶的時鐘就在這裡運轉。大約每隔24小時,2萬個位於下丘腦“交叉上核”的特殊節律調節細胞就會同步一次,向身體其他部位發出信號,告知身體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這些細胞知道該打什麼信號,因為它們從環境中接收到光線刺激,明亮時就表示人該醒著,昏暗時就該睡覺。

  然而,當我們跨過好幾個時區,譬如從紐約飛到莫斯科的時候,這些自以為通曉例行公事的節律細胞就被打亂了,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我們的身體也糊塗了,因為它想要對時,卻不知道是什麼時間。結果就導致了時差。

  報道稱,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米歇爾‧葛文(Michelle Girvan)參與了建構這套模型的工作,研究成果19日時在《混沌》(Chaos)期刊上發表。葛文表示,我們體內大部分內建時鐘都稍微慢些,在沒有持續穩定的光源信號時,比如跨時區旅行的時候,體內的節律細胞就會想讓一天更長一些。

  “這全是因為人體內建時鐘的自然周期比24小時稍長一些,也就是說,在向西旅行、導致一天的長度拉長時,感覺會比向東旅行導致一天縮短時更好受一些。”

  要解決時差問題,你可以讓體內時鐘盡快調整到與目的地的時間同步(有個智能應用可以幫忙)。所以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模型,將你的節律細胞、你對光線的敏感度、光線強度、跨越時區的多寡,以及我們稍稍失准的體內時鐘全都納入考慮。他們希望這個模型可以提供一個簡潔的方式,來解釋正常人的身體如何在沒有外在干預的情況下,把時差倒回來。也就是說,我們在抵達與出發地相差3小時、6小時、9小時、12小時的目的地之後,不論旅程是向東或向西,身體節律細胞是如何根據新地點不同的光線信號(比如陽光、人造光,或雲層篩落的黯淡光線)進行同步的。
 
  這個模型證實了我們已知的事實:一般來說,向西飛行導致的時差會比向東飛行的時差更容易克服。但它也讓我們了解到,有時跨度大的時差反而會比差距較小的時差更容易適應。
比方說,根據這個模型,在沒有任何額外努力的情況下,要把向西跨越了9個時區的旅程造成的時差倒過來,需要大約8天的時間。不過要是你向東跨越了同樣多的時區,想倒時差就得花至少13天。這比你環繞半個地球、跨越12個時區(大約是紐約到日本的距離)所需的恢復時間更長。

  看懵了嗎?從這個模型看得出來,你的身體在試著適應不同地方的新光線信號時也很懵。模型還顯示出,一趟短於12小時、向東行的旅程,會比花費相同時間向西行更令人難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維‧威許(David Welsh)說,時差的影響有多大,最終還取決於你是只早起的鳥兒還是夜貓子,“而大部分人都有點兒愛熬夜”。威許研究身體節律細胞,不過他沒有參與前述研究。

  如果你要進行跨越好幾個時區的旅行,比如從紐約到莫斯科,而你希望快點恢復正常感受,“你就要盡快去體驗與新時區作息相符的外在刺激”,葛文說。對於夜貓子來說,這有時就意味著早點上床。

  (來源:參考消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