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巨額贖回引發基金淨值大幅波動、絕對收益風格產品增多、定制化基金數量擴容……機構資金的增多正在影響基金市場,公募基金顯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專戶特點。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員透露,機構投資者在公募基金的占比越來越高,而個人投資者占比越來越低,這將給公募基金從投資策略到業務模式等方面帶來深刻變革。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公募基金中機構持有人比例上升,公募基金的投資風格將會改變,工作重點、業務模式重塑等方面或將發生重大轉型。
基金年報顯示,2011年以來,機構投資者比例持續攀升,從2011年的28.94%上升到2015年的56%。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市場震蕩下行,個人投資者紛紛逃離,同時“資產荒”蔓延,委外資金陸續入駐,基金的機構資金占比很可能再創新高。
益民基金基金經理助理吳楨培分析認為,機構投資者正在成為公募基金的投資主體。在“資產荒”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有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和相對較高的固定收益的需求,公募基金產品正適合機構投資的這一需求。
隨著機構資金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公募基金的投資風格也將發生改變。
泓德基金一位投研人士認為,與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更成熟理性,不容易跟風,也不太會追漲殺跌,而且有相對成熟的投資策略和相對完整的投資考察周期,因而,不太容易受到市場短期波動的干擾。當然,機構投資者對基金公司和產品的選擇標準也更為嚴格,包括公司綜合實力、收益來源、風險收益比等。
另外,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追求的目標差異較大。在產品策略方面,機構投資者既需要純債券、絕對收益、保本等固定收益策略,還需要權益類、量化對衝、定增、大數據、FOF(基金中的基金)等多種風險收益屬性的投資策略,促使基金公司在產品多樣化方面下功夫,以滿足機構客戶的需求。“這對於公募基金來說有積極的影響,可以減少短期波動導致的資金大進大出,從而減少對基金經理投資決策的干擾,對於基金的長期穩健運作意義很大。”上述投研人士說。
吳楨培也認為,機構投資者的增多有助於整個市場的穩定及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公募基金的投資風格也將會更多地選擇以價值投資為主,改變投資行為散戶化和投機化的現狀。
北京一大型公募基金經理認為,與專戶業務相比,公募更有利於機構投資者:一是定制公募基金可以定制投資風格,二是申購贖回相對靈活,而專戶一般有一定鎖定期。機構客戶投資特定公募產品可以向基金公司約定投資範圍,約束收益波動性,定制產品策略,指定在特定風險下去博取收益,降低淨值波動性等。
吳楨培也表示,公募基金和專戶產品各有優點,如公募基金通常以市場指數為業績比較基準, 追求超越基準的相對收益, 而專戶理財可通過靈活調整資產配置,嚴格控制風險,追求絕對回報。
從長遠來看,機構資金在公募中的增多,或為基金公司的工作重點和業務重塑帶來契機。
(來源: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