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人民幣(英國《金融時報》網站) |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今年來,人民幣貶值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對此,有兩個故事可以展開來講,一個是今年上半年令人困惑的人民幣貶值,再就是今年10月1日人民幣將正式“入籃”會造成什麼結果。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日報道,表面上看來,首個故事無疑驚心動魄,自去年8月11日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兌美元一度貶至五年新低,尤其是今年第二季,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2.92%。人民幣貶值預期,已廣泛地擴散到企業和個人行為之上,進而可能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至少在心理上是如此,哪怕人民幣已跨入國際化的最後一公裡。
人民幣國內升值、國外貶值
此輪人民幣貶值有幾個看似矛盾之處。首先,按常理,人民幣貶值有利於出口,海外也有聲音抨擊中國當局刻意讓人民幣貶值來增加出口,但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7.7%。
其次,貨幣貶值本應伴隨著通貨膨脹,但數據卻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僅上漲2.1%,且6月份CPI同比漲幅比5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至1.9%,漲幅連續三個月下降。所以有一種看法認為人民幣實際上是國內升值、國外貶值。
其實,對於人民幣貶值的原因,還有一個共識,就是中國和美國貨幣政策的分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當局因此采取貨幣寬鬆政策,人民幣進入降息周期;相反,美國經濟緩慢複蘇,經濟數據強勁,開始進入升息周期。此種貨幣政策的分化,加重了人民幣貶值和美元升值的預期。英國脫離歐盟使得世界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有人買入美元和日元避險,這也是人民幣貶值的重要原因,但這只是短期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