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師大“捐瓷”風波:中國文物鑒定機制缺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7 10:57:46


 
  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則有些戲劇化:先是邱季端委托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對捐贈相關事宜進行維權,並聲明將對無據誹謗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隨後,北師大校方回應已經關注到網絡對此事的爭議,因尚未收到邱校友所捐贈的古陶瓷,所以沒有辦法進行鑒定,同時學校放假,還沒有展開具體的捐贈事宜。

  作為輿論風波的當事方之一,北師大應對這起突發事件的速度稍顯滯後,多少也暴露出校方危機公關處理及新聞應對機制的不完善。但我以為,基於維護百年名校教學聲譽的立場,學校勢必會採取相關後續措施補救,比如向文物主管部門遞交設立博物館的備案申請,再比如引入第三方鑒定機構對藏品嚴格把關——這樣做既是對校友善舉負責的態度,更是淨化教育環境、助推藝術普及的長久舉措。

  當然,北師大並非是因獲捐文物真偽問題引發社會爭議的第一家內地高校。2015年6月,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開館後,藏品同樣遭到業界質疑。其次,這類風波也不止發生在高校博物館,象牙塔外的文物鑒定亂象更為觸目驚心:曾讓作家馬伯庸三觀盡毀的河北“冀寶齋”,僅僅是規模龐大的民間“仿品博物館”荷塘中露出的尖尖小角;而創造2.2億元拍賣天價紀錄的“漢代玉凳梳妝台”,估值24億元騙取銀行貸款6.6億元的“萬元自制金縷玉衣”,不過是十餘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催生的文物藝術品市場贋品醜聞的九牛一毛。

  凡此種種荒謬的事件,共性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是某些出身公立文博系統的專家在金錢利誘下的不自律與不自愛,他們對民間收藏不加甄別的站台與迎奉行為,進一步滋長了這股不良風氣。2004年,我到濟南參加一場民間收藏論壇,曾親眼目睹60件拙劣低仿的青花、釉裡紅大盤大罐,在幾位參會“國字號”文物專家出具鑒定證書後,搖身一變“元青花精品”,堂而皇之地進入山東某省級博物館展覽,愚弄公眾半月之久。在我當時對此事跟蹤報道的過程中,展覽各方都祭出專家大旗,頗為諷刺的是,其中一位出具證書的專家、國家博物館某研究員在追問之下,給出的解釋是“鑒定時比較匆忙, 兩三個小時需要看完20多件器物,加之夜裡鑒定,光線昏暗,燈下不看色,所以結果難免不準確”。

  好一個“燈下不看色”!當主觀理由為客觀結果買單時,鑒定市場的科學與規範自然無從談起。更為諷刺的是,2004年開證書的這批專家,迄今依舊活躍在文物鑒定市場,而其中幾位在十二年之後,7月13日那天,也出現在英東學術會堂捐贈儀式的聚光燈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