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巴西村" 旅居巴西鄉親比村民還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8 09:43:37


遍布巴西的角仔店大多數是台山人開的。
  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7%旅居巴西的華人華僑來自(廣東省台山市)該市海宴鎮,24年裡近1.5萬人演繹了一場跨國大遷移。

  羊城晚報報道,6日,奧運會在巴西華麗熱烈開幕。雖然,廣東與巴西相距萬里、遠隔重洋,但其實在廣東台山市,就有一片“巴西村”。從這裡走出去的、旅居巴西的華人華僑,占目前旅居巴西華人華僑總數的7%。它,就是台山市的海宴鎮。

  在海宴,以石閣村為代表的數條村,有許多旅居巴西的鄉親,大大小小的“巴西村”連成一片。而海宴人大規模移民巴西,始於1992年。這場令人難以置信的跨國大遷移,只用了24年。

  石閣村

  旅居巴西鄉親 比村裡人口還多

  海宴鎮最新僑情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海宴籍僑胞有96,889人,分布在6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僑胞人口超過10,000人的國家是美國和巴西。巴西僅次於美國,是海宴人的第二大僑居國,旅居該國的海宴籍僑胞人數達14,652人。也就是說,在目前旅居巴西的20多萬華人華僑中,約有7%來自同一個鄉鎮——海宴鎮。

  海宴人大規模移民巴西始於1992年。他們用了24年時間,通過親幫親、村帶村的鏈條式移民模式,將近1.5萬人遷移到太平洋彼岸的南半球國家,使得巴西一舉超越海宴人的傳統僑居國加拿大,成為該鎮的第二大僑居國。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閣村。與台山很多僑村一樣,石閣村距中門海和逢島海僅幾分鐘車程,是個面朝大海、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村裡的人,都姓蘇。據石閣村《蘇氏源流簡記》記載,蘇姓始祖自宋代從廣州移居海宴石閣,從此扎根於此。據村委會負責人介紹,石閣村人口有1300多人,海外鄉親有近3000人。該村旅居巴西的鄉親最多,有2000多人。

  石閣村裡,到處有巴西僑胞的“痕跡”。村公園門口有一塊石碑,是巴西廣東同鄉總會永遠名譽會長蘇均亮先生題寫的“情懷故里、惠及鄉民”八個大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正巧巴西廣東同鄉總會副監事長蘇新亮回到村裡,他說這次回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協助落實好蘇均亮先生捐資擴建休閑公園事宜,擴建後的公園範圍,將是現在的幾倍。

  蘇新亮在石閣村出生長大,十幾歲時隨家人移民巴西。他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村貌。他說,村裡的牌樓、休閑公園、村路、路燈等許多公共設施都是由海外鄉親捐資興建的。

  近年來,蘇新亮幾乎每年都會回村裡幾次,因為村裡還有祖屋,有“蘇家的根”。“祖屋是不能拆的,所以,我們幾兄弟就把祖屋擴建了,我堂叔一家和在巴西出生的小孫女住在裡面,小女孩回到這裡上學。”

  蘇新亮此前也把兩個兒子送回廣州讀了四年書,現在又返回巴西上大學。用他的話說:“我的兒子一定要回中國讀書,這裡是他們的根。”

  大遷徙

  四代人親幫親 鏈條式出洋

  蘇新亮一家的移民故事,很好地體現了石閣村如何變成一個“巴西村”。

  蘇家人移民巴西至今已有94年歷史,可能是村裡最早移民巴西的村民之一。

  蘇新亮的爺爺有四兄弟。1922年,二爺爺從海宴到香港,再坐船去巴西,先是在種植園裡當勞工,種植茶葉和咖啡。後來,二爺爺開了一間角仔店,賺到第一桶金後,又陸續開了五六家角仔店。再後來,又開了中餐館。三爺爺和四爺爺則去了香港,他們的孫輩也都去了巴西。只有蘇新亮的爺爺留守在石閣村。

  蘇新亮的父親有十個兄弟姐妹,七男三女。1955年,大伯父經香港坐船去巴西。1965年,四伯父、六叔父和七叔父一起赴香港謀生,後來於1970年又一起前往巴西。1986年,蘇新亮的父親也跟著移民巴西。1992年,蘇新亮四兄弟和母親也一同移民到該國。1993年,蘇新亮的父親又幫助蘇新亮的二伯父一家以及村裡其他親戚移民到巴西。七兄弟中只有老三一直留在國內。三姐妹中兩個去了香港和澳門,一個留在台山。

  現在,蘇家只有四爺爺的兒子一家還住在擴建的祖屋裡。

  當我們問蘇家現在在巴西有多少人時,蘇新亮先是愣了一會兒,然後笑起來說:“我算不出來。”他說,他只能從他父親那一輩算起:“我們家族從我父親那一輩算下來在巴西已經四代了,在巴西的家族人口有85人。”

  經歷了跨國大遷徙,石閣村人和他們的子子孫孫,究竟在巴西有多少人口,可能誰也說不清了。

  故鄉情

  小孩回來念書 年輕人回鄉建設

  像石閣村這樣的“巴西村”,在海宴幾乎村村都是。在海宴東片區的幾條村莊,村民去巴西和墨西哥的尤其多。

  黃百弼是沙邊人,自小就在村里長大,也有很多親戚去了美國、巴西和墨西哥,沙邊村的牌樓就是他的大堂伯於1986年捐建的。

  “石閣村和東邊這一片村莊的村民去巴西的最多,沙邊村、北頭村、新寨村、那馬村、伍村,去巴西的人也很多。”熟知每條村情況的黃百弼向我們介紹道。

  在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巴西村”——

  蕭美村加上周邊幾條小自然村,大約有1000人在巴西,蕭許陳是村裡三大姓。

  沙邊村有五條小自然村,黃陳徐為村裡三大姓,村民人口近2000人,海外鄉親近2000人,主要旅居巴西、墨西哥、美國、伯利茲、洪都拉斯、秘魯、加拿大和英國。

  北頭村的村民在海外約有1000人,主要旅居巴西、墨西哥、美國和英國。

  伍村在海外的鄉親有1000多人,其中主要在巴西和墨西哥。

  而緊鄰北頭村的石牌村、石林村兩個小村,也各有大約100人在海外。

  黃百弼說:“我家很多親戚移民到美國、巴西和墨西哥,連老人都移民了,現在家族在海外有100多人。”

  二十多年來,村民前僕後繼出洋淘金,村裡家家戶戶的房子幾乎都是僑房。很多僑胞雖然人不在村裡,但把祖屋修葺一新,平時由村裡的親戚打理。村裡的學齡兒童,大多都是被僑胞送回來上學的子輩孫輩。

  位於那馬崗村的英甲學校(又叫那馬崗小學),是海宴東片村莊的中心學校,這一片區的小學生都到這裡上學,包括石閣、新寨、東溪、春場、凌衝、北頭、南頭、沙邊、望頭等。

  現在,黃百弼也回到家鄉沙邊村創立了辣木種植示範基地,在已經廢棄的沙邊小學操場上,種上了成片辣木。“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帶動其他鄉親回來建設家鄉。”黃百弼說。

  新淘金記

  巴西“麥當勞”:角仔店

  當你穿行在巴西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店名為Pasteiralia的小吃店,這就是台山人開的“角仔店”。

  在巴西華人社區,流行著一句廣東俚語:“朝頭貨,晚頭錢”。意思是開角仔店比較簡單,容易經營管理,賺錢快。這成就了台山人在巴西創業掘得的第一桶金。

  里約大約有一萬多名華人,其中廣東僑胞接近一萬人。里約的角仔店有2000家左右。聖保羅有廣東僑胞1.7萬人左右,這座城市也有幾百家角仔店。更多廣東人在聖保羅周邊各個小城市開角仔店和雜貨店。

  里約廣東同鄉會會長陳錫欽於1987年到里約謀生,他說,剛到里約時,里約只有幾百個廣東人。1993年,他在里約開了第一間角仔店,很快又開了幾間,如今他的生意雖已經轉型,但還是保留了一間角仔店。

  台山僑胞在出國前大多是農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別肯吃苦。當他們發現巴西人的飲食偏好後,因地制宜地創造出“角仔”這種“很巴西”的特色食品。巴西人對角仔的感情幾十年不變。

  每家店賣的角仔分大角仔和小角仔,半圓形的大角仔叫Pastelao,長方形的小角仔叫Pastel,大角仔比小角仔差不多貴一個雷亞爾。

  角仔店有大有小,一般有100多平方米就很不錯了。每個城市中心都有步行街,如果在步行街開角仔店,那生意是最紅火的。地段好的角仔店每天的營業額可達六七千雷亞爾。

  “中國人是極少吃角仔的,都是為外國人而做。最早的角仔店是我們台山人開的,廣東人在里約經營角仔店已經有六七十年歷史了。”陳錫欽很自豪地笑著說道。

  蘇新亮一家在巴西的淘金夢,也是從做角仔開始。九十年前,他的二爺爺在巴西開角仔店賺了第一桶金後,又陸續開了五六家角仔店。蘇新亮四兄弟到聖保羅後,開始都在堂哥開的角仔店裡打工,後來各自也都開起了多間角仔店。

  蘇新亮介紹說:“一個角仔店一天最少要用掉五六十公斤面粉。我伯父的角仔店生意很好,一天要用掉一噸面粉,門口排隊的人從早排到晚。”

  角仔店除了賣角仔,還有一個“很來錢”的生意,就是賣鮮榨甘蔗水和混合水果汁。角仔店一天可以榨二三百打甘蔗。另外,巴西水果多,台山人又將新鮮木瓜、香蕉、蘋果等多種水果混合牛奶榨成果汁,因為維生素豐富,於是就把這種鮮榨果汁命名為Vitamina,巴西人很喜歡。角仔配甘蔗水或果汁,幾乎成了角仔店的標配套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