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澳大利亞國內從不缺客觀公正的聲音。《獨立澳大利亞》雜誌2014年9月15日曾以“無知正在致殘澳大利亞”為題刊文稱,“澳年輕人似乎已患上歷史遺忘症,習慣於粉飾我們的過去,包括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我們在哪種情況下來到這裡,而這種無知正在將我們慢慢殺死”。
不光彩的“白澳政策”仍有殘餘
本是有前科白人“發配之地”的澳大利亞,還沒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前就用高壓政策把自己“洗白”,並在這個過程中傷害了當地土著居民和後來的很多外來移民。從20世紀初開始到70年代初,澳政府實行“白澳政策”,即“澳大利亞是歐洲白種人的澳大利亞”,他們對亞洲和太平洋島嶼的有色人種採取歧視、限制的政策。在“白澳政策”下,土著居民被看成是“低賤無知”的,很多家庭妻離子散,他們的孩子被強行帶走交給白人撫養或送到白人寄宿學校。這些試圖被同化的土著孩子成為“被偷走的一代”,成為“白澳政策”的犧牲品。上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女作家多莉絲·皮爾金頓·加利梅拉出版暢銷書《防兔籬笆》,描述了近10萬名“被偷走”土著兒童的悲劇人生。直到1972年澳工黨政府才取消“白澳政策”。2013年2月13日,澳政府正式承認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第一代居民。澳著名作家基尼利2010年曾提議將澳國慶日改期,因為“1月26日”這個日期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說是苦難來臨的日子。儘管該建議得到不少土著人士的支持,但還是因“正好反思國家歷史,改不改都成”的聲音更大不了了之。
據美國《新聞周刊》8月4日報道,《澳大利亞人報》日前刊發的一幅諷刺澳土著不關心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兒子叫什麼的漫畫,激起土著人的強烈抗議。澳大利亞福利協會數據顯示,土著人約占澳總人口的3%,超過70萬。但澳總理特恩布爾今年2月表示,政府未能實現旨在改善土著群體地位的一系列目標,包括預期壽命、新生兒死亡率和經濟狀況等。今年發布的一份官方報告稱,2000年至2015年,澳土著成年人被關押率上升77%,占該國囚犯總人數的27%。
近年來,澳大利亞種族主義、民粹主義都有所抬頭。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7月的一項民調顯示,半數澳大利亞人對當地土著居民存在種族歧視,約1/10的人承認講過歧視土著居民的笑話。講這些低俗笑話者,多數是下層白人,有的是無知和傲慢,有的是借排外言論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報道還稱,歧視氛圍導致部分土著居民抑鬱,在澳大利亞,土著人死於自殺的幾率是普通居民的兩倍。澳一家抑鬱症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哈曼擔心,種族歧視仍被一些人視為“正常現象”,這說明澳大利亞想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